——《季羡林谈写作》第六章《多读一些中外文学作品》读后感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读书被一再的标榜和提倡。
打开手机,翻开微信,看着电脑,每天看到最多的信息里,除了热点新闻,估计就是说读书的好处了。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之举》、《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世界正在惩罚那些不读书的人》等等、等等。
好像全社会都在营造一个读书的氛围。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不读书的人好像有很多,所以才这样的强调。
读书的好处不用刻意强调,肯定是开卷有益。
但其实,现在真的能静下心来认真读书的人太少了。在这个快餐时代,什么也要快,所以读书也有了快速阅读。
我喜欢读书,这样说其实很羞愧。
因为那是我25岁以前的事。不是我现在不读书,而是造化弄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像我这样也标榜自己爱读书,有点怕不这样说跟不上时代。
书当然爱读,不过不是整本书都看完。我家里的书谈不上多,但也不少。
我出门爱逛书店,每次都不空手回来,买的毕淑敏的,李开复的,刘同的,张德芬的,特立独行的猫的……
有很多还没有打开塑料封皮,它们的作用好像成了显示我是爱读书的装饰品。这样子承认我是个伪读书者,很惭愧……
即使这样,我必须承认读书真的是有好处的。这个好处就是,我以前读的那些书,给我现在的生活、思维、气质,以及深入骨髓的敏锐的遇事的判断力,已经在无形之中改变了我。
这就是我虽然是一个小县城的普通人,我仍然觉得我有一个不俗的灵魂。
给我最明显的益处是,虽然我只是个初中生,我在写文章时仍然很流畅,运用语言的能力不比高学历的人差,因为学历和读书没有必然的联系。
只要你认真读过真正对你有益的书,那些知识就会在你的血液里积淀下来。
我25岁前读的那些各个门类的书,原来在现在无限地回报了我。我用那些孤独枯燥的岁月,换来了此刻的人生智慧。
我觉得读书的黄金时代就是在青年时代。那个时候你的时间、精力、思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那种青春的活力,不受家庭琐事干扰的专注力,是空前而事半功倍的。
列宁有句名言“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文学作品就是这个“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中,最重要的财富。
先生季羡林说,文学作品能增长人的知识,开阔人的眼界,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的性灵,提高人的文化修养和鉴赏水平。而没有这种修养是很难完成自己的工作的。
但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浩如烟海,一个人即使用上毕生的精力也绝不会都读完的。
因此就需要我们选择,或者有权威平台的推荐和介绍,这方面有书共读就做的很好,为我们省去了很多复杂的筛选。而且现在为了适应当今的快餐模式,听书的方式更为便捷。
先生在文中还细述了文学作品不仅对文学青年有益处,对从事各种行业的人都有好处。
文中提到一个旅居国外的钢琴家,他弹奏乐曲比西方的钢琴家更有一种说不出的优美深刻、从容大度的风格,使听者耳目为之一新。
这种风格是从哪里来的呢?这位钢琴家自己说,这得力于他的父亲,他年幼时,父亲每天让他背一首唐诗宋词之类的旧诗词。
积之既久,心中烂熟的那几百首旧诗词对他心灵的陶冶,不觉形之于钢琴弹奏中,从而产生让人赞叹的效果。
我们一般人的看法,认为学习理工的青年可以不必分心去读什么文学作品,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走进一个家庭,走进一家旅馆,只要看一看他们房中的陈设,就可以知道,这家的主人和旅馆的主持人或建筑师有没有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是高还是低。
至于园林的布置,建筑物的设计,更与这种修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是大家都承认的,用不着多说。
有没有文化修养,文化修养之高与低,不但表现在上面说的这种情况上,也表现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应对进退上;有与没有,是高是低,给人的印象迥乎不同。
所以,我们的前人总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的是非常经典的道理。
还在想什么呢?不如去看看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