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随笔-生活工作点滴弘丹21天零基础写作训练营
人与人的差距,往往在于阅读、思考和行动

人与人的差距,往往在于阅读、思考和行动

作者: 辛追小朋友 | 来源:发表于2020-05-04 12:48 被阅读0次

    近来,我最讨厌和废话连篇的人聊天。

    这种人有一个特点:话很多,每句话都没有信息增量,也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和这样的人聊天,就一个感受:很累,一种身心俱疲的累。

    慢慢地,当我和这样的人接触多了,我开始尝试远离这样的人,也开始思考这样的人为什么招人烦。

    想来想去,或许其中的问题就在于,在阅读、思考和行动方面,我们都不在一个层次上。

    或许,这就是人与人形成差距的地方。

    今天,就想碎碎念,写一点关于阅读、思考和行动的想法。

    - 01 -

    停止阅读,犹如停止了呼吸

    首先,大量阅读,更新自己的认知。

    对于写字的人来说,大量阅读输入是必不可少的。毕竟,肚子里没有存货,是到不出像样的东西的。

    尤其,对于从事媒体写作的人,大量阅读是保持对文字感觉的最有效的手段。

    我自己就有很明显的感受,如果一段时间没有阅读,下笔时,我会很快感觉无话可说,文字也越来越干瘪、无味。比如,今年这篇文章。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两个月,我已经没完整阅读一本书。

    在和朋友聊天时,也很久没有更新自己的认知了,说出来的东西,还是存在很久的东西。这样一种状态,想让别人对你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是不可能。

    每当我意识到自己写不出东西时,我开始感到恐慌,于是,开始逼迫自己进行阅读。

    其次,尽可能多阅读文学类书籍,文学激发人的发散思维。

    我断断续续地码字快三年,除自己动手写字之外,我也尝试帮着朋友们修改稿子。慢慢地,我发现,大部分人缺乏文学的修养,写出来的东西干巴巴地。别说文采,连基本的字词句都很很多毛病。

    于是,我在建议这样的朋友扩大阅读量之外,还建议他们尽量多地阅读文学类书籍。

    我本科学的是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我也是理工科出身。后来读了法学院,但总所周知,法学也是一门很枯燥的学科。这些学科学久了,就会让人的思维固化和僵化,一个人的发散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被最大程度地禁锢住。

    不过,幸运的是,我从中学时候开始,就喜欢阅读文学方面的书。迄今,我认为,文学类的书籍,除了让我们的文字和说话更具人文性,更为重要的是,文学类的书籍,最大程度地让我们的思维更加发散。

    再次,动手码字,输出是一个倒逼自己输入的好手段。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过去读书,总是读过就忘了,所以,书籍中真正被我吸收的东西,可谓之甚少。

    某天,我被老板约谈。他让我谈谈我看过某份材料后的感想。

    这一次,让我汗颜,我读过就忘的毛病,终于让我深感其害。因为,我看过材料后,脑袋中空空如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整个会议室内,十多双研究都盯着我,我额头上大汗淋漓。

    最后,还是老板讲了一个笑话,为我解了这个围。

    自那以后,我开始尝试一种新的读书方法,在阅读完一本书后,尝试再去复读一遍,把这本书的框架和重要的句子摘录出来。

    这样一个输出的过程,让我懂得,读书这件事,不宜贪多嚼不烂,应该精读、少读,真正把书中知识吸收内化,变成为己所用的知识或技能。

    这之后,我每次看到朋友圈晒自己一年多了多少本书,我都会惊愕不已。每年阅读两三百本书,真正能够吸收的到底有多少。

    不过,后来我也观察到,大部分自称自己读了很多书的人,无论说话,还是写字,都难以与其阅读量相匹。所以,我想,盲目追求数量,或许是最傻的阅读方式。

    当然,后来我也发现,读完一本书,仅仅做摘录和框架的梳理,还是远远不够的。毕竟,做这些工作,文字还是会想死尸一样躺在笔记中,并不能在需要的时候崩于笔端。

    于是,我开始写读书笔记,在写读书笔记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融入其中,再把自己过去在其他书中的积累,也糅杂其中,这样下来,我才发现,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更深刻了,而自己的认知也逐渐立体化,它不再是由各个碎片化的知识点,散落在大脑的某些存储系统中。

    简单总结一下,我认为,不阅读的人,就像不再呼吸新鲜空气的人,他们的思维逐渐僵化,语言逐渐枯燥无味,整个人像一座堡垒,被人用水泥封住所有通风口和瞭望口。

    作为有志于写作的人,我一直要求自己尽量多地阅读,并且为了让文字有质感、有温度、有一种绵绵感,我觉得文学类的书可以尽可能多度,这些充满人文气息的文字,会让一个人的思维向空气一样,更纯净,更自由,更轻盈灵动。

    除了阅读,把阅读后的知识进行梳理,搭建阅读之后的知识框架,是有效阅读的利器。如果还能写读书笔记,通过固定地输出,从而倒逼自己输入,这样的方式,是一种更为高效的阅读方式,知识从文字变成思维,再从自己的指尖流淌到文稿中。潜移默化中,我们已经逐渐构建了一个新的认知,我们每天都不再是昨天的我们。

    - 02 -

    没有独立思考,不过是一台复读机和文字搬运工

    我之前的工作,实在企业写文案,写新闻通稿,写故事类文案,写产品类文案,以及写一些商业自吹的商业“八股文”和自我吹嘘的工作汇报。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我这样做实在练习写作。可是,后来,逐渐地,我发现我的思维开始固化,除了写这些固定格式的文,我已经很难写出一点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字,我感到一种无聊,无聊中又透露出一种细微的恐慌。

    我想,这种感觉,体制内写了很多年材料的朋友们深有体会。这大概也是,很多写材料的人最后都难以离开体制。其中原因很简单,除了会写材料,我什么也不会写了。

    而我当时,也是这样一种感受。所幸的是,我发现这个问题时,为时尚早,还有挽救的机会。于是,除了在公司文案,我开始尝试写点自己想写的文字,写点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思考,我的文字就没有了灵魂。

    没有灵魂的文字写手,不过是编辑,是文字的搬运工,是文字语言的复读机。我不想变成这样的人。于是,我开始认真思考很多问题,把思考的内容变成自己的文字。

    我见过不少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久了,就变得麻木,变得不再愿意尝试新鲜的东西,除非,他被迫改变,否则,他可以把自己守旧习惯贯彻终生。

    很多年前,我在某企业写文案,单位有一个大姐,从重庆某机关报跳槽出来,工作已有五年之久。但是,她除了会写新闻通稿,别的类型的稿件就不会写了。就算写新闻通稿,要求只会写固定格式的新闻通稿。

    而这种纸媒时代哄领导开心的通稿形式,指定无法满足新媒体环境下的读者口味。但是,很可惜,我这位同事似乎很难转变思维方式,一上来所写东西既无趣又无聊,文字干瘪,食之无味。

    但是,更为糟糕的情况下,这位同事已经很难从她的既有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她已经很久没有阅读了,毕竟,她过去的工作无需读书,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

    但是,没有阅读输入,她的头脑里能有多少干货呢?能有多少涌动的文思?能有多少思辨的能力?

    我始终认为,写作归根结底是一种创造,从0到1,把一对经过自己思考的东西,用语言文字重新组织后,向外界进行传播。写作,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果仅仅会鹦鹉学舌,也不必那么重视写作。只要会写字,小学生也能做你做的工作。

    而成年人之所以不同于小学生,就在于我们在文字中所寄予的那种深沉的思考。

    其实,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体力活,早在我们开始动手码字时,写作的过程已经完成,它在我们的平素积累中,在我们的构思文章框架时,在我们提出一个独到观点时,在我们停下敲击键盘、扬起头来望着天花板想问出时,写作这个过程已经完成。

    码字的过程,我们不过是把缓存到头脑中的东西挤出来。我始终认为,凡是动手做的工作,都是体力活。真正的智力活,是边漫步边沉思。这大概就是古人总是“述而不作”的原因吧,毕竟,“述”的过程才是真正创作的过程。

    这一点,JK罗琳就聪明得多,据说,她专门雇了一个打字员,帮她打字,而她则把主要精力放在故事构思和语言组织上,抓创作中真正具有创造性的构思部分。

    简单总结一下,阅读以及阅读后写读书笔记,都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让自己更懂得思考,思考才是智慧涌动而出的突破口。因此,真正的智力活,或许是哲学家和诗人们干的那种活。

    - 03 -

    纸上得来终觉浅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为自己的夸夸其谈甚为满意。

    不过,最近我开始厌烦这个坏习惯。因为,很多思考、阅读而获得的东西,我除了四处宣扬,自己并未身体力行去做到。

    我们读过不少书,走过不少路,阅过不少人,经历过不少起起落落,悲伤过,兴奋过,爱过,恨过。围着我们自己的世界转来转去,终于有一天,我们发现,其实,很多道理真的很简单。但是可惜的是,我没有做得很好。

    而没有做好,让我们不少人原地徘徊,让我们纸上谈兵,让我们错失无数良机。

    佛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是啊,没有说人生是一场思考,也没有说人生是一场阅读,人生是一次次觉悟后的行动。

    就我自己而言,半生折腾,听过很多道理,却从未脚踏实地去践行。一些很简单的道理,诸如三省吾身,诸如与人为善,诸如君子慎言,我们都只是听听而已,并未用心去理解,也为用脚去丈量,用每一个脚印去一步一步踩踏出来。

    我们多少人,听了很多道理,前一刻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后一刻,就走上昨天的老路。

    小时候看《西游记》,我们知道,唐玄奘需要渡尽劫波,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达到西方净土,小时候就不止一次疑问:让孙悟空背着师傅,一个筋斗云不是就到了天竺了吗?

    后来,再认真思考时,才明白其中道理。我们直击目标而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但是,这是修行吗?不是。对唐三藏来说,修行的道理很简单,那就是打妖除魔,感化苍生,向猴子讲道理,向猪头将道理,向红孩儿讲道理,想女儿国王讲道理。是的,仅仅讲讲道理,难吗?不难。

    但是真的不难吗?难。太难了。如果只是讲一次,讲两次,将十次八次,芸芸众生皆可为之,难就难在逢人就要讲道理,讲百遍,讲千遍,讲万变,这就是众生无法做到的。所以,就是修行。

    几百年前,王阳明在贵州修文县贬居,苦思冥想,想无处一点点圣人的道理。这样一个颇爱折腾的年轻人,这个敢单枪匹马迎战塞外元兵的年轻人,这个不畏权贵、敢得罪朝廷群宦的人,在贵州的山谷中苦苦思索。最后得出四个字——“知行合一”。

    可见,从知道到做到,真是一条漫长的路啊,王阳明这样的圣人,也几番思索,才恍然大悟。

    可是,后人呢?又有几人真正做到知道和做到相统一呢?

    以前看曾国藩的传记,记得有一个细节。曾国藩在面对太平军,采取“结大寨、打硬仗”的策略,而不是着急攻城略地的进攻方式。这种看似笨的打法,竟将太平军一点一点瓦解。“结大寨、打硬仗”是很简单的道理,可是能够克制住所有诱惑的战机,坚守这个道理,做到这一点,那是真的不容易。一百年后,一个光头司令的床头,常常放置《曾文正公全集》,却被打得落花流水,苟且偷生于东海小岛。

    现在,最讨厌那种废话连篇的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废话越多的人,越是很少行动的人。正所谓”人狠话不多“,那些废话连篇的人,都把时间浪费在说废话上,而不去努力做好自己应当做好的事情。

    耐克的创始人奈特先生说:just do it。是啊,很多道理很简单,根本无需读万卷书,也无需行万里路,便可在生活中获得这些道理,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呢?

    就说写文章,别说日更,只说周更,我们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我在网上看见很多人骂自由撰稿人周冲,各种恶毒和下流的骂声,但是,那些骂他的人之中,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周冲那样笔耕不缀,坚持日更的呢?行动很难啊,说一声很容易,做到是那么的难。

    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专门去翻了一下,看看那些与我同时开始写作的朋友,他们是否还在继续更新。可惜的是,基本上没有了,很多人更新的时间甚至不到半年。大部分人的简书账号,在第二年就停止更新了。我们都明白,只要坚持往下写,文字只会越写越好。可是,能够坚持往下写的人,为什么就这么少?

    简单总结一下:阅读,阅读后懂得思考,思考后采取行动,或许才是我们行走在文字之中最好的姿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行则殆。

    很多时候,我在想,同样一个班的同学,大家上学期间都差不多,为什么多年后彼此之间差距甚大?我在想,这些差距,或许就是一个人对待阅读、思考和行动的结果。

    除了讨厌废话连篇的人,我还讨厌动不动就说自己有什么伟大抱负的人,别干我谈你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你的私事,我只想你明白,你的理想,你的梦,是你做对了很多事情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天天做梦的人,就永远只配做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与人的差距,往往在于阅读、思考和行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gs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