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769584/13fabf25501c194a.jpg)
楞 严 经 讲 记
净界法师
第17卷 讲义第34面
癸三、约观河显见性无迁
我们佛教的修学把生命的因缘分成二部份:一、杂染的因缘;二、清净的因缘。
杂染因缘的相貌,简单的讲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
我们一个人会产生痛苦,首先第一个步骤,他一定会先起烦恼,我们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产生贪嗔的烦恼,在这时候,假设我们没有控制得住,烦恼的下一个步骤就是造业,一旦造了业,就一定要受果报,这就是我们杂染痛苦缘起的因缘。
另外一个因缘就是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我们刚开始这一念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产生般若的观照,慢慢的从因缘当中成就解脱,最后成就广大的清净法身。所以我们的生命有二种情况会出现,一、杂染的因缘,二、清净的因缘。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是安住在一个杂染的因缘,我们现在学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把杂染的因缘转换成清净的因缘,就是从一个烦恼障、业障、报障转成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就是做这个工作。
那应该怎么做呢?
从本经的开示,倓虚老和尚说有三个方法、三个次第:
一、你首先要不迷;二、不取;三不动。
我们面对因缘的时候,首先你要生起观照的智慧,当然这观照不是向外,是向内观照,观照你的起心动念,所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达妄本空,我们对外境的刺激,产生的妄想是生灭的,它的本性是空的,不要跟着我们的感觉走,不要跟着我们一时的想法走。
知真本有,我们的真如本性产生一种菩提的愿望,那个是我们可以去随顺的。
所以我们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首先你要知道什么只是一时的感觉,什么是一个恒久的愿望,你要把心中的真妄,很清楚的把它区分出来,然后产生不取,最后不动。
我们在佛法当中修学最高的境界就是不动,不要乱动。
我们今天不修行便罢,只要你开始在心地上用功,你就会感觉一个人乱动是很危险的。我自己生命经验,我看过太多的人,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因为一念的差错,一念的乱动,前功尽弃。
《楞严经》后面会讲到,你真的不要乱动。
《楞严经》的基本思想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你整个修学过程当中,你整个真妄交攻的过程当中,你身心世界的乱动对你是非常不利的,因为魔境会干扰你的,当然我们现在还没有办法惊动魔王,你的冤亲债主会干扰你,会给你一些错误的讯息,你内心的烦恼它会反弹,你要调伏它,它也要调伏你,这时候你内外交攻怎么办呢?
不要乱动!
我们在整个修学当中,先求不变,再求随缘,你一动你可能就前功尽弃了!那问题是我们要怎么不动呢?你就是要先不取,为什么能够不取呢?首先不迷,你要很清楚什么是真妄。
佛陀花了三卷半的时间来作心理建设,现在我们还没进入二十五圆通真实的止观来修学,但是你必须把不迷的基础打好,很清楚的分别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妄的。
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八个字,我们可能要学将近一年的时间,要花一年的时间学这个道理,对以后整个心念的止观打好坚固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