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
古书有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也就是说伟大的人,不偏离他的纯洁、善良的心。清代学者杭世骏考证认为:“赤子”源于孩子身高。早期“尺”和“赤”通用。在古人眼里,幼儿不过尺把高,故称尺子,也即赤子,赤子之心即尺子之心,与幼儿的尺子相对应,成人则称为丈夫。
赤子之心的可贵在于,对于这个孩子而言,一切都还刚刚开始,天真而纯洁。但仅仅比喻做一张白纸不会有前文那么高的赞誉。赤子之心的更可贵之处,可以借用温尼科特对孩子的观察和阐释加以说明。
此处用“说明”这个词,多少缺乏一点温度。因为事实上,温尼科特的文字是相当温暖和深情的。他这样谈到幸福,“幸福的人既能在现实中牢牢站稳脚跟、立足于实际,又能保有童真和好奇心,享受浓烈的深情,哪怕只是在梦里梦到和记起这些感情。”对于孩子来说,“生命其实就是一连串激动人心的强烈体验在流动”。
孩子对整个世界张开了他们好奇的双眼、双手,全身心的拥抱这个世界。这个阶段。世界如果回馈以同样的热烈和深情,孩子以 的发展将会顺利得多。而世界是什么样的,绝大部分取决于它是怎么被母亲呈现给孩子的。
这个“母亲”不仅是孩子生物学上的母亲,还是他们生活的整个环境和置身其中的文化---“大母亲”。
所谓一个完整的人
温尼科特讨论了那么多母婴关系的话题,仿佛是在给父母们谆谆细语:要把宝宝看作是个人哦;妈妈是宝宝唯一的需要。但是他的讨论或者更进一步说关怀不止于此。因为所有的爱和温暖最后的任务都只有一个----孩子能够负担起幻灭的全面冲击。这与其说是温氏博爱,不如说是他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危机感。
基于这个认识,温尼科特认为:健康其实指的就是成熟,就是适合年龄阶段的成熟度。换句话说,在人类的情绪发展中,如果没有遇到阻碍或扭曲,那么人类情绪就是健康和成熟的。我想他的未尽之意是:遇到阻碍能够懂得去化解,或者情绪能承受这种阻碍。
因此,在养育孩童中处于首发位置的母亲,要想真正做到把宝宝当作一个人看,首要条件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持续在场。所谓一个完整的母亲,应该拥有以下特质:鲜活(生机活现和生理照顾)、细致(向宝宝一点一滴地介绍世界)、不可替代的本人(非养育工作者)。
这个作为完整人的母亲,带领孩子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并教会孩子区分出母亲的世界与孩子自己的世界。温氏强调, 对孩子最贴心的供养,是大人一直希望能让现实的要求保持在孩子各个发展阶段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直到孩子能够负担起幻灭的全面冲击,以及他的创造性能从成熟的技能,发展为对社会的真正贡献。
而养育性幻灭的过程及其痛苦本质,有诗言唱:成年,发现天光早已消逝,无影无踪:天光早已熔化在日光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