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年人来说,生活总是不断的给我们贴标签,
这些标签的背后带着别人的期许,自我的认知以及别人的认同。
我们从出生就被设定为不同的人,
不同让我们区别于别人,但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几乎每天都生活在评判与自我评判当中。
社会的评价准则,达不到都是“二元论”,好的与坏的,黑的与白的……
我们所受的教育不允许我们去接受灰色地带。
灰色,甚至是一个比黑白更恐怖的地带,
因为在哪里,只有你自己,你得不到同伴的认同,
不论好人还是坏人都把你看作异类。
你会活的更加辛苦,
在纠结于活出自我还是满足人设的过程当中,
痛苦不仅来源于孤独,还有更多的自我认知障碍。
而电影《无敌破坏王》就是这样一部深入浅出的讲述一个社会矛盾体在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

《无敌破坏王》是迪士尼2012年拍摄的电影。
讲述了《无敌破坏王》游戏当中的破坏王拉尔夫厌倦一直在游戏世界里做反派,
羡慕和期待能够获得好人阿修一样的拥戴,
因此,他离开自己的游戏去闯荡别的电玩世界,
旅途中他误闯多个截然不同的游戏世界,
遇到严酷的士兵队长、刀子嘴豆腐心的倔强小女孩云妮洛普,
并在不断寻求认同的过程当中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位置。
作为一部动画喜剧,《无敌破坏王》的故事内容很简单,
一个从出生就被贴上了反派标签的坏人不想做坏人,
希望通过外部评价体系当中显而易见的实物来获取别人的认同,
在电影中,这个东西就是——奖牌。
然而,外物并不能真正的帮助一个人获得他说想要的认同。
相反为了获得这个奖章,拉尔夫从一个小游戏的破坏王,几乎变成了一个游戏厅的破坏王。
不仅没有得到认同,还让大家更加讨厌他。

如果说奖牌就是能够象征好人标签,
那为了获得这个好人卡而闯祸自然更得不到认同。
需要通过外物和标签所寻求的认同,注定是靠不住。
想要取得真正的认同,一定是在于你做什么而不是你有什么。
电影的最后,拉尔夫用自己的行为赢得了真正的尊重与朋友,
并不在为最初的人设受影响,成为一个真正受尊敬的好人。
同拉尔夫相比,被称为“系统bug”云妮洛普就显得没那么纠结。

因为一直坚信自己是一个赛车手,
云妮洛普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朝着成为赛车手而努力,
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哪怕最终会被困在游戏当中死去,
再到后来成为了名正言顺的公主,
云妮洛普一直都是在用行动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并在不断的自我实现当中得到满足。

拉尔夫和云妮洛普两个都是被自身生活体系所“抛弃”的可怜人,
拉尔夫作为游戏主角,却只能孤独的生活在垃圾堆中,
云妮洛普作为游戏核心人物,却因为删档而成为了“系统bug”
两人的境遇不同,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处。
选择妥协于社会的评价体系,迎合它们,
还是坚持自己,做好自己想做的事,
拉尔夫和云妮洛普交出了自己不同的答卷。
也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迎合者失去了更多,而坚持者最终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切。
相比动画,生活要复杂的多,
我们在大多数时候都不得不选择妥协,也在这条路上越来越远
但是妥协并不能帮我们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及认同感,
在本就不属于自己的领域寻找自我,
根本就无异于饮鸩止渴,
想要获得内心真正的认同,最好的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
就是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