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三日随想

作者: 刘小青和一句顶一万句 | 来源:发表于2022-05-26 21:09 被阅读0次

    此起彼伏的疫情,让人们渐渐的习以为常。
    上海日益稳定,很多沪漂也开始跟魔都告别;很多在北京的外地人也正在跟首都渐行渐远。

    很多人开始意识到,相比哪里更有机会更能捞钱....一家人健康的一起生活更重要;还有些已经到家的朋友感觉到:几个月不见,儿子已开始变声,已不喜欢说话....疫情让人们看到了之前看不到和意识不到的东西。

    这个世界你看不到的那部分,也是你生命的一部分。萨古鲁说,你不是世界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是你的一部分。所以,你对世界有多不了解,就对自己有多不了解。

    在太原三天,每天都做核酸,去每个场所都需要扫码。市民们也习惯了这种上街买菜顺便做核酸的生活状态。国家下了血本,咱们也要按规矩来,不能给社会添乱!

    到了太原,汾酒必喝,面食必吃。
    山西面食的花样丰富,源于历史上当地物资的匮乏。最早小麦是两河流域的一种野草,一步步的传到中亚,又传到我国的黄河流域,黄河水的冲积给中下游的土壤带来丰富的营养,充足的日照,干热的气候,经过上千万年的自然驯化,成为让人类可以果腹的食物。小麦同时也在驯化着黄河流域人类的消化系统,年深日久也把面食的基因写进黄河流域人类的饮食习惯。

    高中时代,学校南门不远的中医院路口有一个夫妻店,专做“黄河湾饺子”和刀削面。1.5一碗的刀削面,3块一碗的黄河湾饺子,味道鲜美。7、8岁的时候过年去姥姥家串亲戚因为受不了羊肉饺子的味道,就跟羊肉结下梁子,顺便也跟饺子告别,直到上高中遇见黄河湾饺子,才跟饺子、羊肉冰释前嫌。

    在太原的第二晚,汾河边锻炼完,信马由缰的顺着桃园北路走到水西关南街,街边一排饭店,最打眼的就是黄河湾牛肉饺子,一口汤一口饺子,美!就是那味儿,好吃!


    一方水土一方人。想起石家庄的饮食特色,那个特殊时期,天津大量的棉纺织工人拖家带口的来石家庄支持石家庄的棉纺业,带来的特色鲜明的天津饮食。让这个本来就没特色的石门,渐渐的吸收了天津“信手拈来”的做饭手法,石家庄人冬天吃的炸酱面,用烫白菜拌炸酱的做法就很有天津人做饭的轻松。北京的饮食高高在上的牛逼劲,反而没有影响到石家庄饮食的发展。

    老家当年的公社饭店开业,才知道饭店里的肉菜不是大锅菜,葱头炒肉、芹菜炒肉才显得精致和高档;要吃蘑菇炒肉,还要提前把干蘑菇、木耳泡发。很多年之后,有了蔬菜大棚,才见到真实的鲜蘑菇、鲜蒜薹。

    而这些菜的做法是典型的山西菜工艺,所以我怀疑我妈的厨师师承溯源的话,很有可能是在山西,从我妈做手擀面的炒卤勾芡的手法也可以窥见一斑,山西面食打卤很多都需要勾芡,然后撒一把韭菜沫。当年他们没文化、对这个也不在意,师爷是不认字,更缺少这方面意识。想到这里就感觉很遗憾啊。

    去太原南站前,打车去了薛老大拉面,很软的拉面,煮出来却很爽滑、筋道。老板娘给我盛了两种卤子,一大勺子烧肉丸子、一大勺子大烩菜。半碗面半碗卤看起来,很有食欲。那几个小肉片小肉丸子像极了抠门的山西人,那几块豆腐又像极了爽快的山西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太原三日随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rp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