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这里·那里旅行·在路上
你好,台湾!再见,台湾!(六)

你好,台湾!再见,台湾!(六)

作者: 苗术 | 来源:发表于2019-07-27 10:12 被阅读24次

       跟辽阔的大陆相比,台湾实在是太小了,不盈一握

  但是小小的台湾,也有自己的体系和文化

  台湾的导游小伙子特别善于利用车载电视

  不但每次购物前播放节目暖场热身

  更是充分利用路途上的时间

  播放影片为台湾文化作宣传

       前面我们说过《赛德克·巴莱》

       现在来说另一部电影《异域》

  从花莲到台北的路上放的

  也是老片子了

  刘德华那时真是年轻啊

  斯琴高娃那时也很年轻

  而且一点也不胖

  内战时期,一支国军部队

  被共军打得落花流水

  狼狈逃窜到缅甸境内

  为了立足,又跟缅军殊死搏斗

  那样的浴血奋战

  那样的颠沛流离生离死别

  那样的壮志未酬和那样的痴心情爱无果而终

  令人噙泪动容

       缅甸容不下他们

  中国他们回不来

  台湾又希望他们待在缅中边境积极反攻大陆

       何去何从

  当然,这支队伍最后是去了台湾

  但是缅甸那苦难无望的漫长日子

  对他们的人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常说的那几个终极思考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在这部电影里应该是

  你是什么人?

  你为什么来到这里?

  你的家在哪儿?

  和其他撤离大陆的国军一样

  这种无家可归的失落和痛楚

  伴随着他们去了台湾

  影响了他们以及他们下一代的生活

  形成了台湾独特的眷村文化

 高雄街头的眷村文化馆路标

  从大陆到台湾的国军

  大部分都是跟随国民政府渡海南迁的

  少部分如电影《异域》一样

  从东南亚国家辗转赴台

  五十年代朝鲜战争后

  还有一批被俘的志愿军人员

  被送到台湾,编入国军

  眷村,就是台湾各地安置军人及其眷属居住生活的群落

  大多数眷村房屋简陋

  原以为是临时住所

  三五年就反攻大陆回老家生活

  没想到落地生根,在这儿住了一辈子

  也有好处,台湾地震多

  简易房子有利于防震抗灾

  最初知道眷村是在报纸上,

  看到台湾的赖声川和王伟忠做了个话剧《宝岛一村》

  讲眷村的故事

  后来在《读库》

  也看过有关眷村的文章

       眷村文化首先是外省文化

  台湾当地人把大陆过去的人叫外省人

  虽然内外有别,但总体认同,总之不是外国人

  外省文化就是大陆文化

  其次是杂交文化

  国军队伍来自大陆各省

  口音饮食风俗习惯各不相同

  浓缩在小小的台湾岛

  在眷村的共同生活中交糅融合

  又多多少少受到台湾当地风土人情的浸染影响

  既异彩纷呈又统一和谐

  就像台湾夜市上的小吃

  而眷村文化最重要的共性和特色

  就是思乡情节

  不少人当初去台湾是糊里八涂的

  有的甚至就是一个仓促的决定

  然而,那一刻的决定完成了他的人生指标

  其后的终身北望就成了后边辈子的宿命

  看过《异域》你就知道

  战败溃逃只是他们的外伤

  无家可归有家难投才是其内伤

  生活中邻里众多却无亲无戚

  年节时共同祭拜却无坟可上

  就是眷村人漂泊无根的真实写照

       想家,想那回不去的家

  明知道回不去,还是要想

  越是回不去,越想得厉害

  到老了,想得痛彻心肝,涕泗横流

  人不管多大年纪,哭起来都像孩子

  对于那些在台湾出生的眷二代来说

  这种无所归依的情绪淡化了许多

  但父辈的遗传和熏陶

  还是无可避免地为他们的成长打下了忧伤的底色

  从阿里山区出来,

  导游在巴士上播放王伟忠拍摄的纪录片

  《伟忠妈妈的眷村》

  看得出来,上一辈人的伤感伤痛

  部分地植入到了娱乐人王伟忠的身上

  也植入到了更年轻的台湾导游的身上

  几十年下来

  台湾的条件早已今非昔比

  当年的眷村,已经无人居住

  各地的眷村大都被拆除

  留下一小块

  只是作为历史遗迹和文化符号予以保存

  台湾的眷村走出过不少名人

  政坛上的、文化界的、娱乐圈的,不胜枚举

  我不想在这儿提及他们

  我只希望以眷村的历史意义

  来体现它本身所具备的价值

  在台北,我们费了些周折

  找到这片位于101大楼附近的眷村遗址

  这里已成为一个小商品市场

  摊贩们售卖各种纪念品小摆件和体恤衫

  只有在那残存的泥墙土瓦之间

  在那长满绿苔的石阶台壁之间

  还能依稀找到一点当年眷村的蛛丝马迹

  我以高耸蓝天的台北地标101大楼为背景

  拍下眷村这根历经沧桑的老旧电线杆

  或许只有它能面对现代的台北

  讲述那场战争,讲述那场动荡

  讲述那么多人的生活的骤然改变

  或许只有它能面对今天的参观游览者

  讲述人生的悲欢离合,伤心隐痛

  讲述政治风云下的黎民百姓

  讲述一个关于家的故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好,台湾!再见,台湾!(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ss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