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尤其与人交往时,即便看透了对方的某种行为或者想法的动机,也需装出一副迟钝的样子。此乃社交之诀窍,亦是对人的怜恤。
——尼采
很多人喜欢这句话,这说明很多人期待付出被看见,而被期待的一方往往表现了漠视。还有一些人双标,莫名的底气,总感觉自己很牛叉,喜欢吹毛求疵口无遮拦,明明别人做得很好,内心已经认可了,说出来却是指责甚至是贬低。还有一些人,有了一点官衔和地位,刷尽存在感,认为官衔和地位低于他们的都要无条件受他的驱遣,忘记了何为尊重,忘记了人与人之间协作共处之道义。
感受不被重视的冷落是人类共有的情绪,因为自私自利、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基因自带,无法去除。还有就是个人内心不够强大,会把外界的人和事对自己的影响过分看重,这其实是不自信和自卑的表现。有趣的是自卑、不自信和焦虑也是基因自带,无法去除。人的情谊喜怒哀乐愁存于一体,可以共存,可以转化,我们只要把握了情绪灵活转换的技巧,我们完全可以更开心快乐着。
日本的作家渡边淳一有本书《钝感力》,也在说明人迟钝一些会更好。说白了,就是不要计较太多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和事,因为所有的情绪都是人的大脑自发产生的幻觉,会涨起来也会消退,如果,我们可以想明白,情绪的起伏,不过情绪的一个生命周期而已,来来去去,在平常不过,又何必大惊小怪呢。
情绪也是一个小孩子,它顽皮得很呢。
不必纠结或过分看重情绪的某一个阶段,只需要感受它的起起落落带给我们丰富错才得感受,品味生活的每一种赐予。好的就尽情享受,不好的就思考改变或者转移注意力,由它自然而然就好了。
不要让情绪伤害别人,更不要让情绪伤害自己。
没有不留遗憾的选择,只有不留遗憾的自己。既然注定人的情绪会为得不到或者得到不想要的而难过,无法真正享受自己拥有一切的快乐,或者错误以为得到的不如得不到的好,这种情绪的歪曲认知一直都在欺骗我们,让我们难过多于快乐。因此,我们可以钝化情绪波动,想办法把这些歪曲的认知作为一个日常问题,只想办法去解决和转化。也就是把自己置身事外,学会欣赏英雄克服苦难时候的勇往直前的飒爽英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