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一篇随笔,近期被通知要迁坟,又想起了父亲,拿出来纪念一下我那永远离我而去的父亲
夜不能寐,便起床写点东西。看朋友圈才想起来,今天竟是父亲节了。翻看去年写得关于父亲的记忆,读着读着不知不觉眼泪就流下来了。父亲生前,很少写关于父亲的东西,因为那时,想父亲的时候,直接打电话就好了。可是现在,却只能用这些文字来表达对父亲的想念。
父亲是个很普通的人,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后,全国人民还处在和饥饿抗争的年代,家境本就贫困的奶奶家自然也好不到哪去。在那个吃饭要靠粮票,吃油要靠油票的计划经济时代,父亲从小就营养不良、体弱多病。每当到红薯成熟的季节,乡下的亲戚便会担上几担红薯拿到奶奶家,常常是一个月就要靠这些红薯来做口粮了,以至于成年后的父亲谈“薯”色变,一辈子都不怎么吃红薯了。稀饭也是稀得可以照见人影,即便是这样的清粥,也要把最稠的锅底留给爷爷,因为爷爷要赚钱。父亲常常谈起,初中的时候,他一放学,便要挑起货郎担,走几十里路去周边的乡下用麦芽糖换点废品,最高兴的是能收上一点铁器,可以在城里的废品收购站卖上一些好价钱,欠了一个学期的学费总要拖到最后才能交上。
父亲是个有点文艺的青年,那会儿家里有一个剪报册,里面满满的是父亲从报纸上剪下来的自己发表过的小文章。我记得小的时候,父亲常常是写了稿子,改了又改,然后小心翼翼地抄誊一遍,确定稿面整洁无误后送去给报社的编辑,看着自己的文字从手写稿变为铅字,即便只是单位内部的报纸,大概这也是父亲最骄傲的事情了。上小学的时候,有时候作文来不及写,父亲偶尔也会帮我代笔,写好后让我自己再誊一遍,就这样糊弄过去,还常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读,至今想想亦惭愧亦好笑。
后来,工作的不顺心、婚姻的不幸福、经济上的拮据,父亲的脾气与日俱增,家里总是争吵的日子多,宁静的日子少,生活中充满了锅碗瓢盆的叮当声。终于在17岁那一年,趁着高考,我选择了离家远远的学校,用逃避的方法远离了那些俗世的纷争,也因此踏上了这条远离父母的求学路。每年过年回家,临别的前一天,父亲总要去超市给我买上大包小包的零食,塞得满满当当的,直到我再也腾不出手来拿别的东西,直到我任性地和父亲闹着别扭,怪他给我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一个人赶火车拎着大包小包实在是不方便,他才作罢。每次,他都要送我上车,车缓缓开走,他才会离开,看着他日渐老去的背影,想起朱自清的《背影》,我的眼泪也就流了下来,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偷偷地擦了…
离家已是十年有余,而父亲也已经离我远去,父亲节,在心里默默地说一声,爸,节日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