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泽金黄,一面脆焦,脆而不硬,五面软嫩,香而不腻。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这,就是高密大炉包。
我们一家都是地道的高密人,高密大炉包是全家人的最爱。吃一口大炉包,就像尝到了家的味道。每次做炉包,奶奶都是从头到尾纯手工。先和面,面粉和水倒在一起,奶奶的手熟练的和着面,和啊和,奶奶的手里就变出了一个白白嫩嫩的大面团。然后左手右手一起把面推向前面,再把压扁的面卷回来,再推出去,重复几次后,把面竖过来,重复刚才的动作,再把面横过来......这样,面就算和好了。奶奶常说:“多揉一会,面软和,好吃呢!”把和好的面团放在一个盆里,盖上一层保鲜膜,再盖上一层被子,放在炕头,这就是发面。等到面团的表面鼓起来了,用奶奶的话说就是:“你看着这面上头像是要裂开了,就是发好了”。
除了和面,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就是调馅儿。炉包最常见的馅儿,就是猪肉白菜馅儿。奶奶把猪肉肉和白菜剁成碎末,拌在一起,熟练的放入花生油,香油,酱油和盐,拌啊拌,就变成了包炉包的馅儿。面发好了,馅也调好了,就开始包炉包了。把大面团分成一个个小面团,拿手摁成巴掌大的薄面皮。妈妈说“这炉包的特点,就是面薄、馅儿多”。在面皮上放上一大坨馅儿,捏着面皮的周围,一点一点把馅藏进面皮里。把面皮封口的那一面向下,放在旁边,这样,一个炉包就包好了。
包完了炉包,就到了最讲究手艺的地方了。先在平锅里把油煎热了,然后摆上炉包。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讲究,奶奶每次是一圈一圈的摆炉包,最后一个正好放在中间,好看极了。煎十来分钟以后,炉包的下半部分基本熟了,但是上面还没太熟。这个时候,沿着锅的周围,倒上一些水,然后马上盖上锅盖。水从下面流到锅的中间,然后瞬间被蒸发,蒸上来的蒸气,正好把炉包的上面“蒸”熟了。“这个水的量很有讲究,要正好都蒸发了,不然炉包下面就不脆了。”爸爸这样和我说。
“吃饭了!大炉包!”爸爸吆喝着,我听到声音马上跑到厨房,炉包的香气一个劲儿的往我鼻子里钻,我馋的要忍不住啦,眼睛直直的看着爸爸手里那一大盘炉包,咽了咽口水,座到桌前。刚出炉的大炉包,馅里的白菜还脆脆的,面皮一面焦脆,五面软嫩。一口咬下去,下面的脆皮嘎嘣响,和上面软软的面皮裹着的馅就像要留出汤一样鲜。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炉包,品着这最熟悉的味道。好温馨!我忍不住感叹道:“啊呀,香啊。”大家都被我逗笑了。
这最熟悉的美味里承着我儿时的记忆,载着我少年的故事,以后,它还将含着我青春的印记。这是忘不掉的味道,这是家的味道,这是舌尖上的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