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促进知识理解的学习策略

如何促进知识理解的学习策略

作者: 灵之心心理教育工作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8-22 14:14 被阅读0次

  【课前阅读】

                                  四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智商

一天,老师给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出了一个问题:“树上有5只鸟,打掉一只还剩几只?”这时,孩子们纷纷抢答,有的孩子说:“还剩4只。”有的孩子说:“还剩0只。”有的孩子说:“还剩1只,在地上呢。”……

孩子们给出了许多答案,语毕,大家都望着老师,带着期许,带着好奇。老师笑着望着所有孩子,告诉大家:“你们都是正确的。”但有人却不那么认为。反对的观点认为:回答“4只”的孩子是大脑“不灵活”;

回答“0只或1只”的孩子有“灵性”。到底谁的说法是正确的?

 

第二个故事:关于沟通

在青青草原上,两头牛在一起吃草,青牛问黑牛,“喂!你的草是什么味道?”黑牛淡淡地答道:“草莓味!”青牛不相信黑牛,于是,它靠过来吃了一口,愤怒地喊道“你个骗子,这草也没味儿啊!”黑牛轻蔑地看它一眼,回道:“笨蛋,我刚才说的就是草没味。”看似一个笑话,却令人回味无穷,生活中的沟通亦是如此,我说的未必是你听到的,这是为什么呢?

 

第三个故事:关于马虎

虎子5岁时第一次学习5+8,妈妈让虎子数5个奶糖和8个水果糖一共是什么,虎子无意间多数了一个,数出14个,于是很兴奋地告诉妈妈是14个。妈妈立刻纠正了虎子的错误,但虎子还是把结果记成14。这个错误无数次被纠正却又无数次犯着,他在计算5+8和与其相关的15+28等数时,58的和总是14,但他计算6+8还是14,虎子知道自己的问题,就是改不过来,直到小学六年级才彻底改过来。虎子怎么了?他只有5+8算不准,其他数字都没有问题,难道虎子的大脑出问题了吗?

 

第四个故事:关于喜好

悠悠,物理成绩长期名列全班第一第二名,喜欢物理;佐佐,体育特长生,讨厌物理,物理成绩班级倒数。由于她们两人对物理的情绪反应不同,在行为上的反应便相差甚远。悠悠遇到难题才乐意去问老师,甚至对老师动不动让大家停止写作业,在黑板上讲某道难题怎么解的做法很反感。她喜欢把不会解的题留下来,在下课到操场散步时,间操时,甚至上厕所时,继续思考解题方法。一旦成功,非常兴奋。当有同学向她问物理题时,她都会非常兴奋,无论自己是否做过,都会非常认真解答。而佐佐则表现相反,只要遇到不会的题,无论难易,都扔一边,打算以后再说,最后往往不了了之。有时找到了解某一道难题的思路,忽然下课铃声响了,她的“物理大脑”便会立刻停下来,再也不想物理的事,直到下一次上物理课。为什么两名同学对物理这一学科的喜好差别这样大?

 

以上四个小故事讲的是知识表征,我们所向外界传达的知识是否被接受者正确的接收,我们需要和对方建立起同步表征,才能实现信息的正确输出和接收。

 

知识表征的形式

知识在大脑中的表征分为知识形式的表征和知识内容的表征。不论哪一种表征都会成为直接影响智力活动效率和成败的因素。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称知识表征的形式为编码。大脑中的形象编码值得是以图形、画面、表象等可感知的方式将信息呈现和记载在大脑中。抽象编码指的是以词、概念、定义、命题等较抽象的方式将信息和记载在大脑中。在形象编码中要做到多种形式的形象编码,以鸟的定义、命题等形式进行表征即为抽象编码。

形象编码是抽象编码的基础,抽象编码更体现事物的本质。

 

过去,人们不知道知识编码的原理时,孩子回答:“树上有5只鸟,打掉一只还剩几只”这样的数学问题时,对于回答“还剩4只”、“还剩0只”和“还剩1只”,在地上呢”的回答的评价不准确,回答“4只”的孩子是大脑“不灵活”;回答“0只或1只”的孩子有“灵性”。对此种智力差异现象形成原因的解释也颇有问题,有的甚至会扯到具有先天“灵气”或者缺乏先天“灵气”,其实只不过是前者大脑中的数学运算规则的编码形式过于优势兴奋,而后者打鸟时的形象经验编码优势而已;或者诊断出前一名同学在教育训练中缺乏双重编码的智力训练。当我们用编码原理解释这种智力差异时,对不同回答的孩子的评价更加客观、科学,因此,对智力的培养可操作。

表征的两种编码形式都很重要,对智力形成的意义各不相同,数学中要将两者结合,避免因为知识编码单一导致智力出现某种缺陷现象。但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编码的侧重有所不同,数学过程应随之灵活调整。  

  

 

各年龄阶段孩子编码特点与学习策略。

      编码特点:

      1.学龄前的孩子表征形式:形象编码。(多种形式)

     2.小学生的表征形式:形象编码逐渐像抽象编码过渡。

     3.初中生的表征形式:抽象编码的表征形式迅速发展,占优势地位。

     4.高中生的表征形式:双重编码。

      学习策略:

      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编码特点,教师和家长才能更好地做到“同步表征”,即用学生的编码特点与其交流,讲授知识,这样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学生才能清晰、准确表征教师或家长所要给予的知识。

 

                                                           本文摘自《元认知策略与培养》 马立丽  金洪源   编著 有略微改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促进知识理解的学习策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hyn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