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到来之际,有幸走进校园服务老师。
中午盛情难却,和近2千名同学一起吃了学校食堂。
热闹间不禁也勾起了我的食堂记忆。
我从初中时期开始吃学校食堂。
初中开始到镇上上学和父亲生活在一起,那时候姐姐也在镇上参加工作,而青春期的我却执意要吃食堂。
回首过往,有许多难忘的回忆。
一个星期有六天住校,早晚吃的都是粥,每人两勺,如有剩粥,大家再匀一些。
小菜则是周日从家里带的装在玻璃瓶子里的咸菜或萝卜干。
中饭一般都是自己淘米,放到笼屉上蒸。
为方便辨识饭盒,大多数同学在盒盖上用刻上名字或特殊记号。
中饭菜,我一般是到大门口买附近的餐馆拎着桶来卖的菜。
上高中的时候依然是住校,那时候就已经是到饭堂打饭菜了。
可能印象最深的还是学体育的高高个子的男生,吃那种方形的馒头。
我一顿吃二两的量,他们吃的是12两的量。
12两长方形的馒头扛在肩头上……
还有每到周五会有的大肉包子。
大概一个月能吃到一次肉圆,若是知道中餐吃肉圆,同学们都满怀期待。
是时,大家排队到食堂锅口打菜,一人可打4个肉圆。
汤则是有季节性的青菜汤、黄芽菜汤、冬瓜汤或咸菜汤。
那时候,易饿,不管是菜还是汤,人人都吃得津津有味,盘净碗光。
想起来最多的还是大学食堂。
铁打的食堂,流水的学生。大学最好的青春,都伴着食堂菜的味道。
那时候,会有准时响起的下课铃声提醒你按时吃饭。
早中晚一日三餐按时按点,不需要思考今天吃什么,总有一顿热乎乎的饭菜在等着。
我还有个饭搭子,一位来自仪征的姑娘。
姚说过一句让我特别感动的话,说高考失误就是为了在大学里遇见我。
那时候,有一种服务员叫食堂阿姨,有一种期盼叫手别抖。
那时侯,有一种消费叫刷饭卡,6块钱在食堂吃2荤3素,很多年都没有涨价,不用花多少钱就能吃饱喝足。
那时候,有一种买饭叫千军万马,到达食堂的时间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你能多快吃上饭。
那时候,买饭排队时选择排哪一条队伍,也决定了你今天能不能吃上肉。
而排队时和插队的胖子斗智斗勇,也是每个人青春的必修课。
那时候,吃饭的时候必须是热闹的,和室友,饭搭子下课后组团吃食堂是每日必修课。
好朋友都在身旁,一起吃饭,一起聊天。
……
我天生瘦若初荷,而我的饭搭子是长的有点像壮实的姑娘。
早饭是分开自行解决。中午和晚饭是大家轮流买单,一个大荤,一个小炒,汤是免费。
吃大荤的时候,如果最后是个奇数,那一定是我吃掉饭,饭搭子美名其曰她减肥。
大学时光的食堂,见证友情,也见证着爱情……
食堂吃的腻了,我们会跑到临近的师范学院食堂吃饭,那是别人家的食堂。
周末的时候也会跟室友三五成群的,到市区逛街,看电影,吃小吃。
工作后,有几年幸福的时光,是吃的部队食堂。
中队的战士们吃的是大食堂,方桌。
我们跟着几位领导在隔壁包间的圆桌吃饭。
总能听到食堂大厅的饭前一首歌。
也总能看到有的战士右手拿筷子吃的是米饭,左手还拿着馒头,一口米饭,一口菜,一口馒头。
也有在吃饭时听到警铃声,瞬间走光,奔赴救援现场。
那一段和橄榄绿生活在一起的时光是富足的,感动的。
后来有一段的时光,总是出差,真的吃腻了外边小餐馆的饭菜。
……
现在医院工作的地方也有食堂,而我却天天从家里带饭菜。
也许是学会了宠自己,不想将就,也许是想吃家的味道。
味蕾是人类身体中一个很神奇的器官,它让你在不经意间的一个回味中思起一串故事。
恍然明白,其实想念的,不仅是食堂的味道,还有青春和每段青春里遇到的人和事。
人们总以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所以往往热衷于去陌生的地方寻找惊喜。
但是离开之后,才会发现,其实,那曾经以为吃够了的妈妈的味道,才是最温暖的味道。
那曾经无数次想离开的故乡,才是最想念的地方。
那曾经想着早点毕业的校园,才是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纵然大千世界里,有数不清的美食,但舌尖上的食堂却是唯一的。
食堂,不仅是一年四季一日三餐,更是一个写满故事的地方,是一个离开多年以后依然会心心念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