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

作者: 目送归鸿 | 来源:发表于2017-02-06 22:57 被阅读193次

    三国演义中最大的谋略家就是诸葛亮,而他赖以一举成名者乃是隆中对,以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为后人所称道。诸葛亮不仅见识深远,而且对刘备忠心耿耿,从未起任何异心。乃千古人臣之楷模,引后世无数英雄豪杰折腰,文人骚客赞美。杜甫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同时也对诸葛亮未能实现抱负深为痛惜:“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李商隐对诸葛亮的才华也是赞赏有加,对他谋略未能实现深表遗憾:“猿鸟犹疑畏简书, 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 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 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 梁父吟成恨有余”。诸葛亮的人品才智谋略当得起千古传颂。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身无立锥之地,人到中年尚居无定所,先在徐州栖身,为吕布所图,后投曹操被软禁于京城,与曹操对垒失败后转投刘表,袁绍为曹操所灭,只有依附荆州的刘表,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一次刘表与刘备对饮闲聊,刘备起身如厕,发现自己髀肉复生,不由伤感掉泪,刘表问其所由,刘备说自己平生身不离鞍,一直处于征战之中,现在荆州为客,许久未驰骋疆场,髀肉都长起来了,觉得岁月蹉跎,功名未立,所以感慨。刘表安慰他说:连曹操这样位极人臣的大人物都认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将你视为当今英雄,假以时日,何愁功名不成。刘备当时喝得微醺,乘着酒兴,放出豪言:“备若有根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意思是说,我如果也像你老兄一样拥有荆襄九郡这样的基业,天下诸侯何足道哉,成就大业自然不在话下。可见刘备很想据有一块自己的地盘,志向在于兴汉室,取天下。可惜时运不济,多年来东奔西逃,年且五十还要借刘表之小小新野县暂寄一身。然而诸侯并起之时,本是攻城略地的大好时机,刘备徒有天下之志,却并未能趁乱取得一个寄身的城池。除运气不佳外,恐怕未得有力的辅佐之士出谋划策才是真正的原因。这一点,直到刘备为荆州蔡瑁所逼、马跃檀溪脱险后遇到南阳隐士水镜先生司马德操后,被他点破,刘备才真正刻骨铭心地体悟到了。刘备逃难到水镜先生山庄时,两人有段精彩对话。水镜因问玄德曰:“吾久闻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玄德曰:“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曰:“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玄德曰:“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相辅,颇赖得力。”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耳,非经纶济世之才也。”水镜不经指出刘备身边无辅佐之才,还暗示他,天下奇才,尽在荆州,“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反复思考琢磨水镜的话,深觉有理,夜不能寐,恨不得立即寻访人才。后来诸葛亮徐庶投奔刘备,以奇谋两破曹军,更让刘备认识到真正人才的重要性。曹操知道是徐庶在为刘备出谋划策,立即将徐庶的母亲骗到京城软禁起来,徐庶是个孝子,顿时乱了方寸,请求刘备让自己去京城看望母亲。刘备顿时觉得失去了支柱,心情万分沉重,甚至有远遁山林之心。送别之时,为了能多看几眼徐庶远去的背影,刘备甚至要将阻挡徐庶背影的树林伐尽,对徐庶的依赖如此,说明刘备此时已完全确立了人才至上的战略方针。好在徐庶临行前走马荐诸葛,力推诸葛亮代己辅佐刘备,刘备问徐庶,诸葛亮才干与他相比如何?徐庶坦言:“以某比之,譬如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管仲乃春秋齐国名相,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功名昭著。乐毅助燕昭王连下齐国七十二城,让齐国几乎灭亡。是战国时期传奇式的名将,诸葛亮平时和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和徐元直友善,几个人常常在一起议论天下大事。水镜先生曾断言,四人务于精纯,惟诸葛亮观其大略。四人学业专精,诸葛亮却博学多才,所以几个人在一起笑谈时,诸葛亮认为他们: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四人反问诸葛亮今后能做什么,诸葛亮笑而不答,自比管仲乐毅,对自己信心十足。深懂诸葛亮的水镜先生甚至将他比作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刘备知此,岂能不怦然心动。

    所以后来刘备沐浴斋戒,屈尊降贵,三顾茅庐,丝毫不以为失份,反而抱着一颗虔诚神圣之心,以至让他的兄弟关羽张飞都觉得过分恭敬。刘备心里太清楚谋士的重要性了,因此他是抱着周文王请姜子牙之心去请诸葛亮出山的。别说三顾,就是四顾五顾,为了真正的人才,刘备也愿意。正因为他的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一段千古佳话,也为他成就了一份霸业。而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谋略才得以隆重上演。纵观三国人物中的各种谋略,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谋略可谓至大至全,也最富有成效。后来几十年的历史演变完全按照诸葛亮谋划的轨迹运行,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得以确立。从这点上说,诸葛亮可谓历史的创造者,亲自主导并写就者。

    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未遇,诸葛亮只作不知,并不回信或者回访。一来诸葛亮胸有大才,不想自低身价,主动投效,让人看低。二来也想考教一下刘备的耐心和求贤的决心,验证一下刘备是否值得他终身辅佐。而刘备确实未让他失望,居然三次光顾,且丝毫不以为忤。两人的隆中对论尽天下大势,最终为刘备确立了取天下的战略决策和实施步骤。诸葛亮先问刘备志向如何?只有看刘备是否有胸怀天下之志,诸葛亮的取天下之策才有用武之地。刘备的回答没有让他失望:“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浅术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匡扶汉室,扫除群雄,这就是刘备之志。诸葛亮暗自庆幸所遇正其人也。于是他将所思所想和盘托出:自董卓造反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一开始势力并不如袁绍强大,但最后战而胜之并彻底肃清袁绍势力,这不仅是因为曹操得天时之助,关键还在于多谋善断。现在曹操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目前急切之间难以争锋。孙权占据了江东八十一州,经过父兄三代的经营,国险而民附,要夺取江东一时也做不到,将来可以采取跟孙权联合抗曹的策略。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正是百战之地,但是一般的人是守不住的,荆州刘表非其主也。这正是天赐良机,完全可以取而代之。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汉高祖就是在这里起家的。现在益州刺史刘璋昏庸无能,国富民强却不能好好利用,蜀地之人个个希望能有一个明主。您是汉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如能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一有机会,可从荆州和汉中兵分两路,进取中原,如此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这一番谋划,对山川地理人物形势各方面分析透彻。剩下只是按计划分步骤实施而已。其时天下诸侯中,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等全部败亡,西北尚有马腾,荆州刘表尚存,益州有刘璋,汉中有张鲁。但这些人在诸葛亮眼中都长久不了,必为兼并或消灭。后来实践证明,马腾马超的西凉军为曹操击破,刘表病亡,荆州为曹操所得,最终被诸葛亮用计夺回,益州不出所料地纳入刘备的囊中,汉中先是被曹操攻下,继而为刘备所夺。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形成。形势完全按照诸葛亮预料的方向发展。所以后人惊叹: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其实,诸葛亮于此前做过很多功课,他读书不拘泥于书本,而是理论联系实际,经常与朋友们四处游历,了解山川地理人物风情,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刘备第一次到卧龙山庄,未曾见到诸葛亮,问其书童,得知诸葛亮“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问几时归来,童子的回答是,归期不定,或三日,或十数日。第二次上门拜访时,遇到诸葛亮之弟诸葛均,说他“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问去何处闲游,诸葛均回答,“或架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可见诸葛亮经常出游四方,并非足不出户的书生。他将两川五十四州的地图详绘出来,说明他足迹遍及两川,而且非常用心,早就在策划襄助明君谋取天下,不愧有管乐之志。而且他一身绝学,本就抱着入世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不愿终老林泉,做个闲云野鹤。这从刘备二顾茅庐时听到诸葛均所唱之歌可以体味出来: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此歌正是诸葛亮所作。他一直在待价而沽,只是在不断地寻找到底谁值得自己辅佐。刘备正是最合适的人选,虽然出身贫寒,但毕竟是帝室之胄,且仁义忠信,身边并无谋士,去了容易得到倚重,正好全面发挥作用。难得的是刘备心诚意切,三顾茅庐,求贤若渴,诸葛亮终于等来了实现自己谋略的大好时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分天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au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