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橙子学院-《习惯养成训练营》输出基地
我脑中的盲区——第三周学习收获

我脑中的盲区——第三周学习收获

作者: 南北灯 | 来源:发表于2016-09-25 14:30 被阅读0次
    习惯训练营第三课课后输出

    这一次听完课脑内的碎片散乱得不成体系。所以本章输出无秩序无逻辑。希望大家一起进步。

    触发器

    盲区1:触发器

    我去百度了触发器的定义。久违的定义上线。

    触发器(trigger)是SQL server 提供给程序员和数据分析员来保证数据完整性的一种方法,它是与表事件相关的特殊的存储过程。它的执行不是由程序调用,也不是手工启动,而是由事件来触发。

    重点在最后一句。触发器是由事件来触发。这个部分也就包含了我的盲区。在这节课之前,我一直认为触发器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他人掌控or无法预知),而突然有那么一刻,我意识到,触发器是可以由自己创造的。它不一定是需要我们被动等待事件的发生,它是可以由我们来创造操控的。

    这里举一个例子,这是一个大家都有的习惯,起床之后第一件事漱口洗脸。你可能中途还会去趟洗手间,但你一定不会忘掉刷牙洗脸。这也是一种表层习惯,触发器是起床这件事,行为是漱口洗脸,奖励是有一口白白的牙齿,深层动机是一个干净健康的自己。而这里的触发器,恰恰是自己产生的行为,它不依赖于未知和他人,不依赖于其他现实,而是自己创造的情境。

    触发器,其实是一种(自己)用事件可控的行为。

    失败

    盲区2:不能失败

    在上一次输出中,我摆出的成长模型蕴含了我的思考。只有修正失败点才会迎向成功,也就是说,失败是成功的修正系统。

    但奇怪的是,在养成习惯或是完成待办事项or计划的过程中,我们总有一个奇怪的前置设定,那就是不能失败。

    失败一次仿佛就彻底玩完。之后我们放弃了,投向另一个习惯养成或是其他。

    我们明明都已经知道,失败才能让我们更稳定地走向成功,可是,在习惯养成上却残留着这么一个致命的误区认知?

    将失败考虑在内,为自己预留出例外事项/豁免权。才能让我们在做任何事的过程中,不至于被自己失败带来的负面情绪打倒。

    以一带多

    盲区3:以多带一

    我们都知道,习惯是有个无意识的惯常行为。而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可能将想要养成的习惯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同时养成多个习惯。这也是一个误区。

    一个知识点是:养成习惯是一个单一对象的刻意训练。

    我们只有找到那个以一带多的核心抓手习惯,才能全面地走下去。以多带一只会累垮自己,耗完自己身体里的能量。

    灵活弹性

    盲区4:计划僵化

    从第一课老师就在强调,灵活和弹性才是我们养成习惯的策略和原则。但要达成这点并不容易。

    灵活:[解释]1.快捷;不死板 2.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善于变通

    弹性: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除去作用力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我们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总想着不能中断/给自己做一些非衡量标准的要求和限制。但灵活,就是要不拘泥于固有模式,要变通,弹性,即在遭遇变动后能迅速恢复回原样。

    要达成这两点,也就是我们需要在设置计划时,考虑好其他情况的发生。例如我做了阅读的习惯规划,但我也要考虑到中间可能遭遇毕业答辩、六级考试、面试和找实习等事件的发生,这些事件都不是一天两天能搞定的,而是需要一段时间去准备和面对,有大量的提前工作。而我的习惯养成中遭遇这样的事件,我是不是可以选择先中断一段时间,或者是将标准降低,每天阅读改为每周阅读,阅读一本书改为阅读20页呢?当那些重要的事件时期过去之后,我可以再捡起养成阅读的习惯,或是将标准改回最初的版本甚至更高。标准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弹性和余裕,毕竟人不是机器人,不能按照一个指标做事,我们要给自己休息和玩耍的时间。

    不是中断就等于结束和放弃。对待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情境,我们要有不同的应对对策来适应,我们要有不同程度的准备,来习惯它的改变阻力。

    技能与本质

    误区5:求速成

    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是不需要脑子的。或者说,这世界大部分的技能只要你练习得够勤奋即使不思考都能习得。所以我喜欢目前虽然什么技能都没有但是态度认真愿意投入时间学习的人,也讨厌get一点技能的皮毛就洋洋得意固步自封不愿意学习态度敷衍的家伙。话题扯得又远了。

    成人的学习要求更接近于我上完这门课,我就能马上用起来。但学习者的学习要求却不一样。了解一个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去应用它,才能在任何情境都能给出运用的方法。

    而速成普遍情况下只能学得表面的东西,换一个模型换一个情境就不会用了。要适用于其它情况又要报其他的速成班。我们要相信,学习这件事是具有共通性的,而本质也是,了解自己的本质,了解行为的本质,以及背后的需求和动机(掌控住自己的需求就是把握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再对照自己目前的情绪状态和问题,你可以自己找到自己缺失的部分去补,而不是一个速成班之后又一个速成班。

    学本质一般是理论性知识,但你往问题上一套,发现所有事物都能对上。学本质的根本在于get整个事物运转的流程和模型,get一个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样你看见问题,推导出哪儿出了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问导师/买书/视频教程/…)。

    学会本质才是能进行知识迁移的根基。

    情绪

    盲区5:焦虑和紧张是不可避免的

    星期六晚上老师答疑的时候提到心理学有三个概念,人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可分为三个区域,舒适区(comfort zone),学习区(stretch zone),恐慌区(stress zone)。

    人性的矛盾在于,它又喜欢呆在舒适区,又想要追求自我价值。这么矛盾怎么办呢,它们之间的交叉点就是恐慌区。我想做正确的事情,但是我又想玩耍休息,最后只能停在原地什么也不做,那我能怎么样,恐慌。这个时候只能一边眷恋舒适一边感觉这样是不正确的,恐慌。

    这个拖延的过程就是在恐慌区深陷不可自拔的过程。大家总是有一个错误的认知,焦虑和紧张是不可避免的。但这个认知一定是错误的。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你焦虑又紧张,想着这件事做不好怎么办,这件事做完了但是不尽人意怎么办,这件事根本没勇气做怎么办……在行动之前,你的脑子里总能冒出各种各样的担忧,这种担忧对最终的结果有影响吗?有。它耗费了你的能量,提高了你行动的失败率,甚至,它能吃光你的勇气让你选择放弃。

    其实这是一个情绪(大象)问题。焦虑和紧张真的是无法避免的吗?不。这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解决方法。那就是,去做。在焦虑那件事之前,你先去完成那件事。

    咦。做完了。我没听见焦虑冒头的声音呢?

    奖励

    盲区6:奖励并不是单一的物质

    说起奖励这件事情,其实想要物质一点的在所难免。中国人似乎都羞于谈钱,但也正因为它是货币所以才能作为一种标准来衡量我们创造的价值,就像我们努力工作所获得的薪酬数目。不过奖励并不只是单一的物质。

    它可能是货币(背后意味着同样价值的物品),可能是内心的满足感,可能是一份令你自豪的成品,可能是你规整了你的思想的事实。

    奖励意味着你的身上一定会发生某种变化,你和完成这一目的之前的你有所不同。这点不同可能是细微的,也有可能是天壤之别。记录自己的成长,也许也是一份令人自豪的奖励。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也许也是一份令人开心的奖励。

    别把奖励想得那么单一,它其实丰富又多彩。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脑中的盲区——第三周学习收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lfy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