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ervin
微信公众号:方式(go-style)
每个人,都会分别有效率高和低的时候,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自然是非常难得,要做到却很难。怎么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高效率?
我想用另外一种视角来看这个问题。
效率高,意思说针对一个问题,在这个时间段,能够快速地有效地解决。比如我需要完成一份报告,而我效率高的时候,是晚上十二点,因此我就选择这个时候来做,可能一个小时就解决了。
但是一天里,能够达到这个效率的,只有那两个小时,意味着其他大部分的时间其实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这样其他时间岂不可惜。
那么有没有办法,把不同的时间利用起来呢?
我觉得有一个方向可以尝试,就是挖掘自己的生活场景,并在这个场景里塑造有效的习惯。
一/挖掘自己的生活场景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但是怎么分配24小时的使用却各不相同,而且一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下,24小时的分配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区别)。
最糟糕的一种情况就是这些时间都是混乱的,都是无组织的,比如上班的8小时,没有规划,所以从早到晚一直在忙,但到下班的时间,总是感慨一天效率不高,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比如异地办公的组织,大部分的时间,工作之后便是在qq/微信上进行协商沟通,结果就是一天到晚聊了很久,但是没有结果。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把时间模块化。一个小的模块可以是25分钟,也可以是2个小时,关键是看个人的专注力。在一个大的模块化下面,只确定一个主题。
举个例子:早上7点起床,8点半出门上班,这个时间段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会需要赖床,需要去洗漱,需要吃早餐等等,但是这个时间段也是一个人的大脑非常清醒的时候,身体在做外在的这些事情,大脑却还在休息。所以可以定一个主题,每天一大早起来,核心的问题就是思考规划,思考今天的事情是什么,思考未来一周的规划是什么。那么在这个主题下,就算你在赖床或者洗漱,大脑都可以思考这个主题的内容。长期以往,只要坚持一周的时间,就会发现,早上的这个时间段得到了相对此前什么都不想更好的利用。而规划这个问题又是一天行动的指引,解决了规划,后面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这就是划分模块。
现在仔细一看,会发现我说的这个模块化是基于生活方式的,因为一个人可能要上午上班,正好需要早期,而对于上晚班,下午2点才起床的人来说,可能这个划分模块则并不适合。
从生活方式出发,会找出我们生活的几大典型场景:
起床到出门时间段;上班;上班;午休;下班回家;做晚饭;夜间生活。
二/找到最适合的习惯
这个是比较典型的朝九晚五才有的生活状态。当我确定了这几个比较典型的时间模块之后,则要开始分析每个模块的特点是什么,比如上下班是坐车的,那么使用听力比较好,适合看手机,挺音频,不适合打电脑,适合想问题,不适合做事情。
那么我就制定一个上班流程,只要开始出去上班,就开始启动这个流程,比如每天固定思考三个一样的问题,今天要做什么?今天的重点是什么?今天的比做事情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随机,但是我觉得可以设置成那种自己有兴趣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比如最近对运营感兴趣,那么一出门就开始思考运营的问题。
甚至可以提前准备一个问题清单,零碎时间蹦到脑子里的问题,写下来,每天去上班的路上开始思考。有一些感想还可以随时用手机写下来,甚至在微信上给自己发一条微信都行,都可以记录。
总而言之,这个核心思想是在提前确定的这个生活场景里,充分去分析这个场景的特点,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把它变成一个习惯。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就是以后每天起来,我们在每个场景下会自动去做那个场景最想做的事情,同时又因为自己是有意识的去做的,所以可以根据这个模块做相应的总结,每天回来,回顾当天的生活的时候,不会觉得每天什么都没有做。相反,会发现时间一长之后,在每个模块下固定研究思考的一些问题或者做的事情,会慢慢积累起来,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89/b1d8052ac720f257.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