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假性亲密关系》有感

读《假性亲密关系》有感

作者: 文心忞 | 来源:发表于2018-12-21 11:32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于微信读书平台

                          作者:忞

          《假性亲密关系》 (自选集 知乎‘盐’系列),作者是Steve Shi。这是一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却又字字珠玑的书。全书有十个章节,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作者分别深入探讨了导致假性亲密关系的三个原因: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彼此爱无能。最后一个部分作者描述了理想亲密关系的蓝图,并分享关于如何实现的具体方法。

                                  1

          上大学以后,来到了一个全新的城市,时隔两年,你问我适应这个城市了吗?不完全。时至今日我还是觉得疲累,跟不上它的节奏,会觉得累。不适应枯燥的课程,不适应没有知己的陪伴,不适应,太多太多,而有些地方,我却适应的很好。

          比如,独处。这种独处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独处,更指的是精神上的一种孤独状态。

          有种恍恍惚惚的失落感和虚无感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都忙于安置自己的生活,为了生计,为了学分,为了绩点,为了身材,为了虚荣,为了种种你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忙到头破血流。有时候你不敢,也不愿意挤出一点时间去思考,到底是你在追求目标,还是在随波逐流;有些人或物,是你想要,还是你需要;你是真切的拥有了亲密无间的感情,还是在观察、模仿别人做得那些事情,也就是那些流程性的、仪式性的东西。

          我越来越难跟人交心,尤其在恋爱方面。甚至有时候,我恐惧。你问我恐惧什么,我思考一下,只能说我不知道,别问了。脑子里经常是一片空白,或者是一团千头万绪却无从梳理的乱麻。

          我变的吝啬,不知不觉开始把孤独挂在嘴边,刻在心里,堂而皇之的觉得人生本而孤独,所以我没资格要求别人为我做什么,同样别人也没资格要求我为他做什么。表面上来看,我对建立那种亲密的、相互依赖的关系越来越不在意;可实际上,我最开始是希望能有一群交心的朋友,一个能互相爱到不自私的地步的伴侣,这是我的初心,那个逐渐被我丢弃的初心。       

          记得在豆瓣上看见过一句话,大概意思就是,被误会是表达者的宿命。深以为然,于是不再解释,不再渴望真实的理解。疲于各式各样的社交,经常采取“意念式回复”,微信上对方说一句话,我才会想起交流;他什么时候做出牺牲,我才会让一步,两个成年人精于算计,每一句话每一点付出都像情感上的博弈,好像每一个标点符号都藏着冰山一角,你害怕看见那百分之二十,更害怕那看不见的百分之三十。

                                  2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如果我以一种带着面具的方式与他人相处,维持一种与内心体验的表面的东西,于人于己毫无帮助……我对于别人无所助益的大多数情况,都可以用一个事实来说明,即处于某种自我防御的原因,我的表面行为与自己的实际感受背道而驰。”

          一个人戴着面具可以走进亲密关系吗?

          答案是:可以的。

          可是为什么要在本应该最亲近的、毫无防备的人面前戴着面具生活呢?戴面具的那个人难道不爱他(她)的另一半吗?戴着面具生活难道不累吗?

          答案是:害怕受伤以及爱无能。爱。累。

          世界上总会有人一生顺遂,千帆过尽仍然毫发无损,活的简单快乐,甚至雍容娇贵人人艳羡;相应的,世界上也总会有人坎坎坷坷,历经艰难险阻,却也没有一个心满意足的归宿。

          有人豪迈的哂笑说,受伤怕什么,你保留一个完整的躯壳又有什么用?确实没什么用。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深深的被触动,也去尝试着“豪迈”的勇敢过,收腹挺胸面带微笑和伤害拥抱,但最终的结果是,我变得更像缩头乌龟。自我防御的壁垒愈加高大坚固,或许这就是心灵(毒)鸡汤的特性吧,直接、有效而又短暂,治标不治本。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恐惧亲密关系的。有一次我还跟妈妈讲,我以后不想结婚了,也不想要小孩。但实际上,我清楚自己非常渴望灵魂伴侣的,只是过强的防御心理总是一次次的伤人且自伤。感情里极少有人能做到愈挫愈勇,疲累的感觉像把小锤子,不会致人于死地,但被锤多了,也就失去了无所畏惧的勇气,很多人也因此而变得“爱无能”。

          后来,我逐渐意识到,不应该坐以待毙。如果退一步当缩头乌龟能够快乐,那也未必会差,然而事实上你并不会真的快乐。想要什么,就去争取。什么让你焦虑,就去解决什么。于是,我开始涉猎心理学领域的书籍。随意浏览微信读书,偶然间发现了《假性亲密关系》一书。

          萨提亚有一句名言:问题的本身不是问题,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问题。害怕受伤的人就像一颗橙子,剥开苦涩的外壳,才能品尝到甘甜。而“剥壳”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所谓的“甘甜”,就是获得清晰准确的自我认知以后,发现更为自信、更有安全感、更自爱的自己,也能对你自己的人生有一个更好的规划。

          作者Steve Shi在《假性亲密关系》一书中对于如何提升自我认知给出了详细的指导。总的来说,分为三部分:一是划分人生阶段,二是罗列重要事件,三是分析这些事件。自我认知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提升自我认知从来不是一件容易且能够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执行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

                                  3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想打破假性亲密关系的僵局,只做到自知显然不够,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

          伴侣关系里有几个比较核心的几个问题:人际关系、性、生活方式。亲密关系里出现问题,一般都脱离不开这些因素。而处理问题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沟通,首先应该学会从优势视角去看待问题。作者所说的优势视角,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把着眼点放在那些优势的、积极的方面,并且从中寻找改变的可能性。用俗话来讲,就是凡事多往好的那方面想。第二便要考虑你传达给对方的信息是否被误解。当对方表现出不满等情绪时,多思考一下,多问一句“如果我想表达xxx这个意思,你觉得我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你会更容易接受?”比跟着发火表达不满更能解决问题。

          爱是前提,懂是营养。爱情里不光只有“爱”,还需要“懂”。你是否能看清有些人在用冷漠来掩饰悲伤,,有些人用愤怒来安抚恐惧?你是否懂得抑制让人误解的“次生情绪”,并合理表达“原生情绪”?你是否懂得如何照顾好一段“焦虑型依赖”的感情?

          一直坚信无知就是罪恶。因为不懂,所以犯错,所以受伤,所以伤人。但从来如此,大家都如此,便对么?既然处在自己选择的亲密关系里,便有责任和义务让自己以及这段感情变得更好。

          希望每一种亲密关系都能拥有“此时此地”的坦诚、无话不谈的氛围,无论有多大的误会,都能认识到关系重于一切,并愿意打心底里说,我会不爱你吗?不爱你?不会。爱你就像爱生命

          关于延伸思考:《假性亲密关系》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指导爱情婚姻,从另一个维度上来看,书中所提及的一些名词以及理论对于亲情里的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等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假性亲密关系》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lm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