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的儒家文化是讲究政统、道统和学统的(宋·韩愈语)。仅就学统而言,从周文王、周公到孔子,加上配祀孔子的“四圣”颜子、曾子、子思子和孟子,这是被公认的春秋战国时段的正宗学统脉络。
细说起来,孟子的老师是子思的后学。子思又是谁呢?据史料记载,他名字叫孔伋,是孔子的孙子,孔鲤的儿子,字子思,又称为子思伋,被后儒尊称为子思子。可见,子思子是孔子和孟子之间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角色,特别是在孔孟之间的学统传承的时差二三百年内 ,他是一座无人取代的桥梁。
近日,在朋友圈里读到一个说法,春秋战国时期,以鲁国曲阜为中心,方圆二百公里范围之内存在着一个儒家圣人圈,包括曲阜的孔子,颜子,邹城的孟子,嘉祥的的曾子等,这种密集的文化群现象便是其奇特之处。
作为一名齐鲁后裔,看到这个说法,我自然很自豪和开心,但是,我还是略有疑惑和遗憾,不仅今人列举的先秦儒家圣人中常常少了子思子,而且在古代的儒学一脉中,子思子的知名度也远远弱于他的晚辈学生孟子,并大大不如颜子。
这是为什么呢?
且不说孟子,重点说说颜子。颜子虽然也作为“亚圣”的最大热门候选人,但史书中并未记载他给后人留下什么著述,就像今天的著名人物不可能不发声,不可能没有重要讲话和著述,除了他的老师孔子格外青睐他,其他渠道却未见对他有更多、更出色的记载。可是颜子却偏偏比子思子令人瞩目,难道子思子不是这个文化时代拥有独树一帜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吗?
老铁摄于曲阜高铁车站想了想,我终于明白了一个在当时也许行得通、但现在却不一定得到认可的价值标准,即古代对于“践行道”跟“阐述道”两件事看得同为重要 ,或许前者还比后者更重要。看来,两千年以前的精英界的风气比而今纯净朴实得多,也高贵得多。
为什么谈到子思子的话题老铁就如此热情关注?
长久以来,我经常诵读他老人家的教诲,感受到其字里行间散发着的浩然正气,非常有温度、有高度,如同拨开云雾的一道阳光;而且,子思子在《中庸》里提出的普通人改造内心世界、成为贤圣的路径和目标的说法,十分接地气,有可操作性,给后人醍醐灌顶之感。
《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者也;人之道,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大意是:诚是老天自然的道,追求诚是人的道;不用刻意为之、思之,就得到了这个道,那是圣人。而平常人实现道,就必须得找到恰当的目标后,横下心来固守秉持践行之。具体路径是:广博学习、审慎提问、认真思考、明晰辨别和扎实践行。
要我看,仅仅只是这一番寥寥数语的教诲,就足以让子思子流芳百世,子思子当之无愧地堪称是先秦伟大的思想丰碑!
老铁摄于森林公园相比之下,孔子那位默默无闻的学生颜回,却让人觉得平庸了许多。《论语》中,圣人却疑似偏心眼,给他的爱徒空前的高评。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 ,不幸短命而死,今也則亡。”意思是说颜回走了之后,再也没有那样的弟子了。所以颜回早逝时,孔子大慟不已,难于自持,连声道:“噫!天丧予!天丧予!”他这是发出绝叹,老天爷呀,这是要我的命啊!
虽然,颜回生卒时段几乎不可能与子思子重叠,但儒家后人和追捧者也是秉持了孔夫子的价值观,这究竟是为什么?
文章写到此,我好像突然开了窍。结合《中庸》里面说的内容,“人之道,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颜回不就是那个“固执之者”的典型吗?
孔子曾经曰过:“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最后一句话的评价,就是“择善而固执之也”的同义语,都是强调对正道的坚守;与颜回的另一特色……只做不说,重在“笃行之”,重在检点自己言行,两者合一 ,组合成就了他作为圣人孔子第一好门生的名号。
顺理成章,子思子在学理上,自然是承继了祖父孔子的正统儒家思想,而且他作为后学中的大擘,也一定不会忽视接受前辈诸多圣贤的多方面的营养 。有理由相信,颜回的为人表率启迪了子思子对于“固执之”和“笃行之”的深度思考和论断建立。
老铁摄于曲阜车站不管子思子也好,颜回也罢,都是值得我等后学终身学习的好榜样,不仅应该怀着一颗感恩和敬畏之心,把之恭恭敬敬的摆在心灵清净之处,时时礼拜敬仰,也应该持之以恒地遵循他们的教诲,砥砺前行,不仅是力争做一名“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觉悟者,也努力成为一名“固执之”和“笃行之”的修行者!
师大铁陀于2018年7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