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2~1910年
有用即真理
各种学说不是使我们安心的答案,而是用于寻找答案的工具。
在尼采抛出一切价值都是基于力(欲望)的认识论之后,近代以探究主观能否正确认识客观为主要任务的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19世纪末的美国也出现了尝试改变近代哲学探索方向的哲学派别~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是由皮尔斯创建,经过詹姆斯发展后,为杜威所继承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美国仍然发挥着影响力,在实用主义一书中,即是基于美国实用主义者詹姆斯的讲义编程的著作。
说起实用主义,有人可能觉得就是内涵浅薄的美国式实用主义而已,但是这也只是一种误解,实用主义是为了调节哲学即社会的对立冲突应运而生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根本原因。
梅南在《形而上学俱乐部》中写到,实用主义哲学以美国南北战争为其时代背景,虽然一般认为南北战争是南北方因奴隶制产生利益冲突的结果,但是,在梅南看来,南北战争的深层原因,不如说是南北方意识形态的对立,詹姆斯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试图以实用主义的思想解决南北方之间的意识形态对抗。
实用真理观~有用即真理
如果要简单的概括实用主义的意义,那么就是它使真理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
我们在前面早已多次提到这一点,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认为,主观如果能够正确地认识客观,那么这个认识结果就是真实的。
然而在实用主义看来,所谓真理不在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只有在关于客观的认识对人具有意义时,它才是对的,才是真的。换句话说,有关客观的知识,在引导人的生活走向更好的方向时,它才是真的,不能使人的生活有所改善的知识就不是真实的。
这就是实用主义提倡的实用真理观。
举个例子来说,请想象眼前有一本厚厚的智能手机说明书,如果说明书中记载的事项要成为真理,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
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能使我们明白如何操作智能机。一读之后,我们能够重新获取一些之前不知道的或者忘了怎么用的某些功能,那么这些知识对我们来说就是真实的。
那如果这本说明书介绍的是智能机的制造工艺呢,也许内容本身并无谬误,但是,因为这些知识对我们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因此,它们就不算是真的。
如果更加简单粗暴地说,实用主义的真理基准就是知识本身是否有用,有用就是真理,无用并非真理。
实用主义真理观意味着真理并不是恒常不变的,真理取决于人在当时当地的关注点与目的等等。
假如智能机的制造工艺,满足了世界上某个角落的某位爱好奇特的用户的好奇心,或者成为他的谈资,那么这个知识也可以是真的。
真理不止一个,真理不在于主客观相一致,真理与人的目的、与兴趣相应地呈现出多种姿态。实用主义真理观使近代哲学认识论发生转变,试图重置真理的基准。
真理的主体间性
对每个人来说,能够肯定为真的事项极其有限,即使有人说月亮存在,但是极少有人真的上过月球,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月亮存在这一知识呢?只对极少数真正到过月球的人来说是真,对于其他人来说是假呢?有关月亮的认识结果是否就因人而异了呢?
詹姆士认为,判断某一知识是否为真理,需要某个人具体的实践验证,用他的话来说,真理是凭借“信用组织”而存在的,换句话说,真理是在人和人相互确认的过程中成立的。
如此,真理最重要的条件就成了必须保证所有人都确认真理为真。
无论权威人物怎么说月亮不存在,只要人能够用望远镜确定月亮存在,那么不管其自身有无权威,月亮的存在都是真的,在詹姆斯看来,确保人们可以相互确认某一主张真伪就是真理的条件。
实用主义的目的
按照梅南的说法,实用主义产生的目的是极为切实的,虽然有些人也认为实用主义支撑了宣扬利益至上的美国式价值观,但是,这也只是其中一个侧面而已。
从认识论的发展脉络来看,认为真理只是工具的实用主义,在当时是极为超前的思想,在于包括实用主义在内的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思想相形之下,认为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真理观明显落后于时代。
![](https://img.haomeiwen.com/i10666569/7944e1e5cf33780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