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娃也是个博弈的过程:
最低等的管教:不考虑后果、只求当下顺从,在与他的二元权力关系中一直做坏人,以大欺小,棍棒底下出孝子——结果父母被口诛笔伐形同犯罪,孩子表面顺从、内心压抑、无所适从;
次低等的管教:退一步,求表面上混得过去,做稍加掩饰的坏人,虽免去棍棒体罚,却忍不住横眉冷对、情绪发泄——结果孩子的“身”保住、“心”覆灭,要么冷漠封闭要么油嘴滑舌;
次优等的管教:再退一步,求一个依法治家,既不被讨伐也不去发泄,策略是装好人,立好规矩、严格执行——结果是孩子教养可圈可点,但有“缺爱”的致命伤;
最优等的管教:退到本心,求一个正面管教,发自肺腑、温柔而坚定,做个真正的好人,讲数讲理又讲爱——结果也会是子疼父爱、始终如一~
所以说人和人之间的互动讲真就是这么回事儿:你不做好人,又怎能吸引好人与你合作和互动?你不以好人姿态塑造孩子,孩子又怎会成为一个好人,日后被这个世界的好人温柔以待?
读《博弈论》分享在所罗门悖论的解决之路上还躺着另一个悖论,就是,人对自己的事情才会更热衷、更投入,所以把自己想成别人,客观固然客观了,可改变的兴趣没有了,最后还是没行动。所以医者不自医的所罗门悖论没有简单的解,要找简单解的话,还是请专家来帮自己看算了。
这个问题还有更严重的一面,认知科学家发现,人们在想到自己的现在乃至过去的时候,大脑主管情绪的脑区很活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从过去的情感纠葛中脱身的原因。但当我们想到自己未来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们大脑主管情绪的部分不再活跃,所以我们对自己的未来总是能够理智对待的,但问题是,我们看自己的未来就像看别人的事情,完全没有行动的动力(哪怕再小的行动动力都是由情感提供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做计划但不能实现、总是清楚做什么对未来有好处但就不去做。
这和所罗门悖论真的是有趣的两个侧面:太和自己相关了就不够理性,太理性了就难以行动......所以最终还是不能只靠自己,还是要懂得借助外力的帮助,借助牛人的不断指点,借助我辈中人的携手同行。看,万老师,您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啊!
最后问个问题:人类的行为习惯也是进化的产物,但为什么会进化出这么个不计未来的特征呢,是Bug吗?
读《博弈论》分享联想到马斯洛对成熟心智和所谓“自我实现”的定义:
“不忽视未知的东西,不否认或躲避,
不力求制造假象好像它是已知的,
不过早地组织它、分割它或对它归类,
不强求确定、保险、明确和有条理;
可以安于无秩序的、混沌的、模糊的、有疑问的、不确定的、近似的、不严格的状态…”
一句话,心智成熟的人死忠于现实,是真正的勇敢,敢于摆脱确定的幻觉,敢于对峙公认的正确。
怀揣不安,但强忍不安;从不安中试探,从不安中冒犯,从不安中颤巍着奠基下一步的心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