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课文学作文教学案例
上周我组优秀语文教师王文萍提出妙想:我们学习了《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两篇文章都提到仁政的思想,何不以此为主题,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素材,写一篇400字的微型议论文呢?听到这,我们都颇为欣喜。
语文教师都清楚学生写作的最大弊病是“无材料”,付校长常说,无材料就显得这个人“没材料”了。无材料如同人无血肉,再完美的骨架也是不能存活的。而语文课本所选内容相当于理科中的典例,都属于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尤其是高考要求背诵的名句名篇,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如果把这些例子只用于学习字词、篇章结构、应对默写的六分题,实在是暴殄天物!如果能真正消化理解,在写作中恰当活用,就可以以一当十,轻松应对写作。如果语文老师看到学生把课本素材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一定会感到惊喜,因为他会体验到成就感,知道在课堂上力气没白费。
第一节写作课,首先让学生比较两篇课文,归纳出两篇文章都提到仁政思想,然后请学生思接千里,由古及今,联想到当下的仁政措施,看到仁政思想的传承及恒久价值。(以上环节5分钟)再后要求学生以此为主题,运用课本素材及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并联系当今社会,写一篇400字的微型议论文。(写作30分钟)最后自评自查以上任务是否都做到了。
作业提交后,我及时做了二次评改,首先字体不合格的打回去先把字体写工整。基本完成写作任务的仅四名同学。其余一一评阅,发现存在问题较多,集中体现在以下几点:
1.没有充分运用两则课本素材。
2.对比论证杂糅,没有分段论述。
3.没有写段落中心句,思路不清晰。
4.没有联系现实,认识不到名篇的恒久价值。
我很快组织了重写,运用多媒体的投影仪向学生展示优秀作文,并对照已经板书到黑板上的几点任务,强化逐一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再展示暴露典型问题的作文,师生共同找问题。明确好作文的标准后,学生立即重写并自评。(时间安排与上节课相同)
这次有孙悦等30名同学作文达标的同时,联系当下的内容独立成段(这样悄悄地就让学生把作文写到了600字),但是只有石宣宣、周豪两位同学在使用论据的同时进行了论述,使自己在言之有据的同时言之有理。如周豪主体段:
正论:施以暴政,国将衰亡+《过秦论》中论据+治天下除法律外,还要崇尚仁义。何为仁义?仁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爱民、保民,富民之心。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行暴政者失民心,失民心者国衰亡(分析)。
反论:施以仁政,国将昌盛+《寡人之于国也》中论据+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孟子就已经深知实行仁政的意义了,百姓是国之本,爱惜民力,与民休养生息,以达到丰衣足食,百姓安乐,如此,国将昌盛。(分析)
孟梓含、李淑贤、杨文慧三位同学段落中心句仍然不清晰或不准确或句式不能保持相同结构。如李淑贤正反两段的中心句分别是: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左容纳等同学单单引用课本论据。没有分析,如同血肉丰满却没有灵魂还有同学草草一句分析作结或者分析偏离分论点,不能做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