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孩子到新华书店淘书,看到摆台上琼瑶的各种小说,一股熟悉亲切的感觉浮上心头。
印象里,我识字后,就开始搜集各种带字的东西读一读。小学三四年级,看的是《薛平贵征西》、《穆桂英挂帅》这类“前武侠小说”,每部书里,除了有英雄,有侠义,还会有一个诙谐的人物,或者个子很矮,或者思维简单,但又会有钻天入地的一技之长,还有关键时候出手协助正义方取得胜利的赤胆忠心。他们不遵守三纲五常,活得轻松自在,又有情有义,是我最喜欢看的情节部分。所以我现在一想起那些故事时,第一想到的,就是这些小人物。
初中在镇中心上的,情窦初开的我沦陷在琼瑶编织的情深意浓中。经常想方设法的向同学讨来一本,赶紧连夜读完,第二天一早就还给人家。一夜不睡的后果就是上课打瞌睡。印象极深的一次,我趴在课桌上睡醒后,睁开眼环顾四周,发现教室里一个人也没有——大家都吃午饭去了。
高中学习比较紧,还是没阻碍我避着老师家长的监控到处淘书的念想。有一次从同学处借来一套《平凡的世界》,不眠不休的几天看完,惊为天人,反复读了三四遍,从此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书另眼相看。后来的《穆斯林的葬礼》和《白鹿原》,也看过好几遍。这算与真正的“文学作品”的邂逅吧。
我上高三时,许总已经考上大学了,他寄给我一套散文集,三本,是各大家如梁实秋先生的散文汇总。这套书让我得意了很长时间,因为每每读完一篇,我就感觉自己对作者笔下的小花小草有了诗意盎然的认识,仿佛看到了万事万物美好的存在。
上了大学,时间充裕了,印象深刻的作品反而很少了。那时开始读报纸,每天都买,关心时政。间或看一些流行作家的小说,比如毕淑敏、万方、池莉、迟子建。。。
结婚生子后,开始看育儿书,比如松田道雄的《育儿百科》,几乎被我翻烂了,这种工具书对新手妈妈是特别好的指导。随着孩子的长大,《正面管教》、《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这些也都上了我家的书架。但慢慢地,临近不惑之年,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自我探索方面。于是,开始大量的看心理成长方面的书。《自我观察》应该是我的心理学启蒙读物,刚刚,我从书架上将这本书抽出来,翻了翻,又看到了很多当时的随笔。
《自我观察》后面或精或略的读了一些,比如《亲密关系》、《当下的力量》、《少有人走的路》《母爱的羁绊》…这些书常翻常新,往往通读的时候,囫囵吞枣,有时候还看不进去,回头再翻,偶尔就会有啊这个点原来是这个意思的通畅。
想想自己这一路走来,有书为伴,有师引导,进三步,退两步,磕磕绊绊,虽然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但也在日积月累的沉淀中。
足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