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清明节,国家放了三天小长假,很多人回乡祭祖扫墓,慎终追远,也算踏青出游好时节。那么清明节是怎么来的呢?
现在的清明节包含了古代的上巳节和寒食节,是原来三个节日的合并。古代其实有过很多的节日,那些今天已经消失了的节日,也曾经有过自己的芳华,值得我们记住和珍惜,那就让我们走近这三个节日吧。
上巳是阴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按照风俗,这一天人们要在水边洗涤污垢,祈求平安。孔子所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其实讲的就是上巳沐浴祭祀的风俗。
上巳沐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上已的时间就固定在阴历三月三日,节日的内容也变成了水边的燕饮和踏青,杜甫有首《丽人行》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讲的就是上巳游春的风俗。
丽人行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第105天,也就是清明节前的1到两天,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禁烟火,大家都只能吃冷饭,所以叫寒食节。
寒食节据说这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烧死在山西绵山的介子推。后来这个节日又增加了祭祀这个重要内容,从汉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间第一大祭日,历朝历代都要放假,让人回乡祭祖扫墓。
白居易所谓“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讲的就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
寒食节扫墓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首诗前两句写白天的风景,后两句写夜晚的风情,一副长安寒食节的立体画已经跃然纸上。场景呢,也随着“飞、斜、传、散"这几个动词,从长安城转到了皇宫禁苑,又从皇宫经院转到了五侯豪门,转的轻灵跳跃,神采飞扬。
而清明本来不是一个节日,就是一个节气,因为气清景明,万物皆显,所以叫做清明。
但是大概是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大家对节气非常敏感吧,清明的地位从唐朝开始就逐渐提升。
到了宋朝,以后干脆合并了上巳、寒食两个节日,从上巳那里接收了游春的内容,从韩石那里接收了祭扫的内容,这才演变成了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节最快之人口的诗是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你了解了吗?
清明我是远方文学保定课程中心的刘老师,这是我的第192篇原创日记。
我们团队的目标是:在未来的十年,去影响一万名孩子,通过远方文学认识更加浩瀚而神秘的世界,从远方文学真正走向远方!
莫说天无涯,海无岸,纵然归程需万载。
今日归来不晚,与故人重来,天真做少年……
4、5、6年级和初一初二适学的远方文学对应级别 初三和高一适学远方文学附加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