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中庸》

读《中庸》

作者: 玉莲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3-16 10:58 被阅读0次

     朱子版共三十三章,朱熹认为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孔子之孙)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

     第一章是总纲全篇。朱子曰: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眀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充其本然之善。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终本章之意也。

      首先、阐明重要概念:性、道、教由此层层推导出结论:“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恒定的),道之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修道即修身)”:

         一、性~天命之谓性,天命:上天,大自然赋予万物的禀赋就是天命,这种禀赋为人所承受,就成为性。

         二、道~率性之谓道,本性不同,发展途径就不同,遵循天性而动就是道,率即带领指挥,所以率性并非任性,而是依天性禀赋进行针对性的管理,选择性的发挥,好比开跑车的选择在路面平整的柏油高速路上更能发挥优势有所成就,而开悍马越野车的在草原荒漠坑洼泥泞之地的通行力才是亮点,指挥自己到能将天性发挥为优势的地方去的过程就是道,也可以把道理解为~成就自我的路径;

         三、教~修道之谓教,道之在人有'时'与'位'之不同,必欲为法于后,不可不修,修养人的行止使之符合道的要求就是教化:道由于各人所处的人生阶段和外部环境不尽相同,一定要加以管理,予以修正,如量体裁衣,不可生搬硬套,这种修身和道的行为程序为教。

     道本原于性,性由天命,所以道是固定的不可易,因此修道就是修身使自己言行举止符合道所要求的。

     其次阐述存养省察之法(慎独)对于休道之重要作用: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是以君子小心谨慎那些他看不到的,畏惧那些他听不到的,没见到的暗处,没听到的细微之事,因此君子即便一人独处时也小心谨慎,不放肆,久而久之行为养成习惯。又因在性情谓为中和,于使用为中庸~有俗语“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性发为情,情动为意,意使行动为用,故欲行动中庸,必求性情中和)所以哪怕只有自己独知的生、存于心中之情意也要戒备警惕时刻符合中和,是行为中庸的前提保障。  

    最终、描绘圣神功化之极“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焉。”

        一、“中”的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未引发喜怒哀乐之感情就是中,意即无动于中之中,(鲁迅《而已集》用“无动于中”;《聊斋志异》用无动于衷,);

          二、 和的定义: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节(不偏倚节制,合乎法度)和:和谐,不乖戾,发皆中节,情之正也,谓之和,合乎法度的有节制的抒发感情是和谐的,不乖戾的我的理解是和即合理,符合普遍逻辑规律。

      三、中的重要:中也,天下之大本也:中是天下的重要根本,中就是万物各安其位;

        四、“和的意义”:和也,天下之达道也:达(共通),道(循天性而动,规律),和是天下的普遍规律,当喜则喜,当怒则怒,适时适度的生发和表达喜怒哀乐,合乎情节,无过无不及。

          五、中和~物静则守其本在其位,动则符合逻辑,遵循客观规律,则影响可估计,结果可预测,对结果有合理预期,考虑后果,不妄想妄动,乃动静相宜,行止有度也。

     六、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焉。:能把中和推而极之发挥到圆满,性情收放自如,天地万物都各安其本位,万物也就好生长繁育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蓬勃繁茂。

    第二章、引孔子言:君子中庸,时中;小人无忌惮,反中庸。君子时刻行中庸之道;小人不知天命无所忌惮,无知无畏,反中庸之道而行。

     程子曰: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就是不走极端力求稳定不变的一种人生态度。

    第三章引孔子言:“中庸是至高的品德,少有人能长期坚持。”~子曰:“中庸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孔子言中庸难久之因(道不行,道不行明)~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被实行,原因是:聪明人自以为是,认识过度了;蠢笨的人又理解不了它。中庸之道不被彰明的原因是贤能的人做的过多,不贤的人又做的不够。就像人人都在吃喝,但真正知道其中滋味的有几个呢?”

    第六章回答上章提出的问题~中庸之道如此之难还能行吗?以舜为例答如何行中庸之道。一则他好问且善于省察浅近的话;二则他会隐恶扬善;三则他能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舜有大智慧他喜欢询问别人的意见,宣扬别人的优点,将大家的意见去掉极端的,折中使用。

    第七章引孔子言人常自以为知而落入罟檴而不知避,类比自以为知者择乎中庸不能期月守也,选择中庸却不能持久坚守,犯这种错误人,如同落入陷阱不自知。

    第八章孔子赞颜回坚持中庸,得一善能久持。

    第九章引孔子言中庸之难能更盛于智仁勇。

    第十章述孔子与子路论强,南方之强宽柔以教,君子居之;北方之强刚猛勇武,强者居,孔子认为二者都不是真强,南有不及北有余。

    第十一章孔子以三种人举例说明过与不及者以及持中庸者:一者,索隐行怪,求一鸣惊人,有过;二者,半途而废,有不及;三者,依乎中庸默默而行,无闻而不悔圣者也。

    第十二章论述道之费而隐:一方面道之博大无所不包,连匹夫匹妇日常生活都知道,行道,费也,普遍性: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即,及其至也,察乎天地(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另一方面道之精深,连圣人都有不知之道,未行之道,隐也,局限性,:天地之大,人犹有所憾,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

    第十三章首先孔子指出道不远人,无需远求。并且引诗经中《伐柯伐柯》类比说明:君子之道应以人治人,改而止。因此相继提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所不愿,亦勿施于人。所以提出与中庸之道很接近的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推出君子之道四:孝悌忠信。最终称: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在依德行事和谨慎言辞方面,有做的不够的不敢不努力加强,有做的过份的多余的不能都用尽。力求言行一致,忠厚老实。

    第十四章君子素其位,不愿乎其外。正己不求人则无怨。君子居易挨命;小人行险檄幸。并举例说明: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鵠,反求诸其身。

    君子不论在富贵或贫贱,还是处于夷狄或患难时,都能因其所处之位而行其所当为,做好本职,不做非份之想,不越礼制(在其位谋其政)。能端正自己不苛求别人就不会有怨念。君子会安守本位做好自己本分以等候机会;小人则寄望于侥幸行险路挑战幸运。如同射箭不中,君子会在自身找原因,努力提高自己射术,怨天尤人不解决问题。

    第十五章论述行中庸之道应从身边做起先齐家,同“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之理,妻子和睦,兄弟融洽,父母舒畅安乐

    第十六章孔子以鬼神喻道:鬼神视之弗见,听之不闻,比喻道之隐;又能使人斋明盛服以承祭祀,比喻道之费。

    第十七章以舜秉持中庸之道为例,说明有此大德者,即可得位禄名寿。

    第十八章称颂文武之功,周公之德。

    第十九章赞颂武王、周公之孝,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所谓孝就是善于继承先人遗志,能很好的继续先人未竟的事业。

       第二十章 鲁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分七节论述:

     第一节谈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是以为政在人,而取人以身,故不可不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故思修身不可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意,故又当知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理也,故又当知天。为政主要在选用人才,人才在于休养自身,修身要遵循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在以仁为本,所谓仁就是亲爱自己的亲人,所谓义即凡事做到适宜,主要是要尊敬贤人。亲爱亲人要有亲疏远近之分;尊敬贤者要有等级差别,这就产生了礼。所以君子修身必先侍奉父母亲人,要侍奉父母亲人,不能不了解人,想了解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第二节首先论述五达道,三达德:

    五达道:是君臣道,父子道,夫妇道,昆弟道,朋友道,五条普遍通用的路径;

    三达德为智仁勇;

    其次说明想实行这些道德要落实在“诚”上。

    然后指出虽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实践这些道理,只要能成功就一样了。

    最后孔子指出:培养三达德的方法是~好学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一旦具备三达德进而可以修身、治人、平治天下。

    第三节论述治理国家的九条大纲和其作用:

    修身也,亲亲也,尊贤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第四节论述实施九纲的方法:斋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去馋远色,贱货贵德,所以劝贤;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饻廪称事,所以劝百工;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

    第五节凡事应预先做准备,只有做到“诚”才有可能做好准备工作。预则立,不预则废。

    第六节论述“诚身明善”是治身之本:若要治民,先得获得上级信任,要获得上级的信任,就需取得朋友的信任;想得到朋友的信任,就要孝敬父母;要孝敬父母就得“诚身明善”,所以说“诚身明善”是“治民”之本。

    第七节讨论“诚者”~圣人,天之道,是天生就诚的人,自然而然的合乎道的要求;和“诚之者”~贤人,人之道,是后天知道诚,实践诚的人,先要选择善,然后坚定的追求,这需要五种功夫: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有弗学,学所弗能,有弗问,问之弗知,有弗思,思之弗得,有弗辨,辨之弗明,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虽愚能明,虽弱能强。如能坚持不懈,也能达到诚的境界。

    第二十一章阐释诚与明的关系:“自诚明”说的是诚者,这样的人天生就是心诚的由心诚而明白道理;“自明诚”是指诚之者,这样的人是通过学习,由明白道理到心诚。只要成功,诚与明二者就合一了。

    第二十二章讨论天下至诚的圣人尽其性,可尽人之性,可尽物之性,可赞天地之化育,可与天地叁矣。

    第二十三章讨论次于圣人的贤人,至曲(致力某个方面的善端)能有诚,诚能有形(形式表露),形则著(显著),著则明(彰明发扬),明则动(感动,动心),动则变(改变),变则化(化育万物),唯天下至诚能化。

    第二十四章论述至诚之道的功用,如神灵般可预知未来,国将兴亡,福祸将至,皆有征兆可察以预知。掌握正确的规律,依据前提条件判断结果,知其因矣可知其果,这并非封建迷信,最好的例证是现代科学对天气的预报,岂不是如同神灵般,可以化育万物。

    第二十五章

    论述诚与自身和物的关系:诚是自我完善的道是自我运行的。诚贯穿万物发展始终,所以君子很看重诚,诚不只完善它自身,还成就万物,能成就自身是仁;能成就事物是智,仁和智都是本性之徳行,合内外之道,宜时措之。夫诚之体为仁,诚之用为智,诚之实理可据曰德,诚之实理可用曰道。朱子曰:诚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用也。诚是从心的角度来说的,是本。

    二十六章分三节阐述至诚的功用和意义:

         第一节、做到至诚,人就可以经久不息进而悠远、厚博、高明。如此可负载万物成就万物,与天地并立为三。

    第二节从天地的角度讲至诚。天地同样具有悠久、厚博、高明的品质,天地山水都是由微小积累起来的最终汇聚成无限的宇宙,这和至诚无息的道理是一样的

    第三节赞美天命运行不息和文王纯德不息,说明天道和人道是相通的,彰显至诚无息之理

    第二十七章第一节赞美圣人之道体大而用广道体大而用广,待圣贤来行

    第二节如何追求圣人之道和入德之门欲行道需修德勤学,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析理则不使有毫厘之差;处事则不使有过不及;理义则日知其所未知;节文则日谨其所未谨。

    第三节君子居上不骄,居下不悖,明且哲兴国保身。

    第二十八章承居下不悖而言第一节孔子指出三种会招至灾难的情况:一者愚而好自用;二是者贱而好自专;三者生乎今世反返古道。第二节论述议礼,、制度、考文,三件大事是有德无位和有位无德之人都没资格做的。

    第二十九章承居上不骄而言提出君子之道的六条原则:本诸身,征诸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不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六条涉及自身和他人,过去和未来,天地和鬼神,君子如果能遵循之,那么语言和行动都会成为天下的法则他也会成为世人瞻仰尊敬的对象。

    第三十章子思赞孔子德佩天地。

    第三十一章提出至圣的五种美德:聪明睿智,足以有临宽裕温柔,足以有容发强刚毅,足以有执,齐庄中正,足以有敬,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诚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第三十三章与首章之意相首尾,总结全篇:

        第一节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第二节君子善慎独。

      第三节君子以德示范,坐至太平。

       第四节学者须为己不求人知。

        第五节不待言说而人自化之。

        第六节治民应以德为本戒厉声厉色。

        第七节最好的教化是无声无臭的。

    综上所述以我浅薄见识中庸就是中用,凡事适度为标准,够用就好,不及则困(困于难,解决不了难题,跨不过障碍),过之则累(累赘,不可强求完美),适度的标准要要审时度势,因人而议,原则是要诚,方法是修身以慎独,致知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步;处事以忠恕之道;治人以絜矩之道,我辈当好学、力行、知耻以修习智、仁、勇,待到义精仁熟由明入诚,致诚可预知,可赞天地化育,成己达人,可与天地叁。这是一整套个人成长和社会实践从为人到处事多维度,全角度的人生指南,既有目标也有方法,先贤往圣可敬也,圣人已明道,余笃行之无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中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wr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