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孔孟之道,学的是什么

学习孔孟之道,学的是什么

作者: 杜新新 | 来源:发表于2020-08-23 16:07 被阅读0次

       

    金声玉振

            8月16日——8月21日,正值三伏中的末伏,炎炎夏日中最考验人的时候,潜山市中小学师生三十余人赴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参加国学品格训练营。临行前,教育局基教股徐英权股长叮嘱大家要怀着“感恩之心、崇敬之心、朝圣之心”出发,归来后,相信同学们收获的远不止这“三颗心”。而作为一名老师,几天的学习经历,让我感触颇深也同样收获满满。梳理思绪,我不禁问自己:学习孔孟之道,你想学些什么?你又学到了些什么?

            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与孟子,古往今来世人对他们的尊崇与评价自不必多说,而对于我而言,他们一直都是被定格在过去与书本里的智慧与圣贤的代名词而已。而这次研学之行,让我得以亲近圣贤,聆听圣贤,感受圣贤,突然之间,古之圣贤像是活在了当下,就仿佛我们身边的那位可亲可敬的师者、长者、智者。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学到了为人之道、为人父为人母之道以及为人师之道。

            为人之道是一切的根基。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认为,“孝、悌、信、爱、仁”乃做人首要品质,做人学会了,行有余力了,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反观现在的教育,很多家长和老师却反其道而行之,过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素养的培养,这是很危险的。

            儒家为人之道的第二点就是自省,凡事从自身找原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若想成仁,必先正己,未达目标不怨天不尤人,而是先正视自己反省自己,做人应该这样,做父母,做老师更应该这样,当孩子或学生的表现出问题或者未能达到我们的理想目标时,我们应该先反思自己,是否我们的目标过高,方法不当,亦或是我们给予他们的榜样的力量还不够。

            学会吃苦耐劳并乐然处之,是我学到的儒家为人之道的第三点。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现代人很少再有吃苦的机会了,然而即使身体上的苦可以少吃,精神与心灵上的苦却不可避免,抑郁、迷茫、甚至轻生者越来越多,这都是因为缺少了“苦其心志”的磨练,因此抗压能力日渐衰退。在生活中,即使舒适安逸,我们仍可以“自讨苦吃”,比如学会独处,学会克己,学会自律,这些都是苦的,但却可以成就更好的自己。

          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却仍可以不改其乐,这种乐然处之、达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实为难能可贵。孔府院中那幅“戒贪图”警示的何止是达官贵人、人民公仆,它更多的是在警醒每一个普通人,贪念乃万恶之源,更是许多人不能开心幸福的真正原因。对于我们的出身,以及不可改变的环境,我们要学会欣然接受,然后才可以更加清醒地定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志向,并为之努力,不然恐怕是要误入歧途的。

    陋巷精神永存

            为人之道的第四点,我想说的是敬畏之心。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我不想一一讨论圣人眼中的三畏,我只坚定地认为,敬畏什么、信仰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心里一定要有所敬畏、有所信仰。我们参与学习拜师礼的时候,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她说:“心中有敬畏,方能有前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成就感与日俱增,然而对于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则与之俱减,甚至有些忘乎所以不知天高地厚了。过度开采、资源浪费带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预教训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疫情当下,洪灾泛滥的今天,习总书记又再次重申“杜绝浪费,提倡节约”的重要性,不知又有多少人真正领会到了呢。

            这次研学之行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主办方“宇峰国学”的老师们的节约意识和身体力行。出发前我们收到通知让大家自带生活洗漱用品,以减少酒店一次性物品的消耗,这已经是在唤醒大家的节约意识了,而主办方给孩子们准备的第一餐丰盛的饭菜换来的却是大半桌的剩菜剩饭,老师们当即商量,为了避免浪费,随后几天的饭菜量应适当减少。接下来的几天,每一次用餐前老师们都会对孩子们进行节约意识的教育,鼓励孩子们多吃少浪费,最后仍有剩余的,待孩子们吃完后再端到老师们的餐桌上尽量将其吃完,用身体力行让孩子们明白“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孩子们果然受教很快,一餐比一餐吃得干净、安静、有礼,所谓“身教大于言教”莫过于此。

            为人父,为人母之道,是我此行的第二大收获。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作为一名父亲,他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当然,他说了什么远不及他做了什么对子孙的影响来得深远。“子不教,父之过”,为人父母,你的成就不仅仅是你是谁,还有你教出了谁。

            我相信天下为人母者,无不对孟母心生敬佩与自愧不如,不是因为孟母教育出了亚圣孟子,而是因为自知我们身上缺少了孟母教子的远见与魄力。远在两千多年前,孟母就可以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而三迁其所,其背后的眼界与远见绝非如今许多父母对于学区房的追捧所能比的。而“孟母断机”,更是一种充满严厉与魄力的教育方式,孟母明白,简单枯燥的说教,其教育效果远不及形象具体的事例,而现在又有多少父母能明白这一点?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做父母的要学会当机立断,切不可拖泥带水、含混不清,在是非对错面前,你若退一步,换来的不是海阔天空,而是后患无穷。

            为人父母的第二大学问是以身示范何为“尊师重道”,并且当好老师的左膀右臂。古代行拜师礼可不仅仅是孩子一个人的事,父母要亲自呈拜师贴,赠拜师礼,奉戒尺。从此,师即是父,乃称“师父”,孩子的前程全仰仗师父的教诲。而如今,不少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听不得见不得老师对孩子的管教,常常在孩子面前对老师出言不逊,甚至因为一点小事而责骂甚至羞辱老师,试问这样的孩子以后不明事理不成器,责任究竟在谁?既为人师又为人母的我,深切体会到了父母的明理尊师程度会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态度与虔诚度。懂事明理的孩子不一定是老师教出来的,但是不明理不辨是非的孩子一定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启贤门

            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人生的三大贡献之一就是“有教无类,开创私学教育。”他是万千师者的楷模,那么他身上究竟有哪些品质注定其成为万世之师呢?我们从师者楷模身上又能学到哪些并为之践行呢?

    万世师表

            首先,为人师者,必先好学。孔子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大家都很熟悉,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在好学方面,一收谦虚之态,当仁不让,自称自己是最好学之人,对于自学成才的孔子,若不好学恐怕也不太可能。为人师者,若想教出好学的弟子,必须得自己先好学。现在的许多老师,明明有站在古今中外圣人先贤肩膀上的优势和条件,却过早地放弃了学习,任自己一路向下滑行。为人师,最重要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学生对知识的尊重与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其次,为人师者,要诲人不倦。任何工作做久了,都难免出现职业倦怠,唯独教育这个行业要求老师不能倦怠,因为老师一倦怠就可能误了孩子的一生。我觉得之所以出现倦怠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缺乏终身学习的意识与劲头,如若能做到不断学习,那么教学就不再是令人疲倦的简单重复,而是“教学相长”的自我成全之路。

            从先师孔子身上我学到的为师之道的第三点,是“因材施教”,用包容之心,以不同标准去教育、去对待、去评价不同的学生。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就拿他最喜欢的那几个来说,颜回、子路、子贡、宰予,孔子对他们每个人的评价都客观又中肯,褒贬有度,标准不一,对他们每个人的教育方式也都不同。哪怕是面对同一件事,他也会因人而教,该鼓励的鼓励,该警醒的警醒。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老师,虽然我们迫于无奈,不得不用统一的试卷统一的评分标准去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但是我们决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星星,都有他自己的闪光点,或明或暗,我们作为人师,最大的使命,就是启发那些明亮的星星发现并发挥自身的光亮。同时,更要助力那些暗淡一点的星星学会擦去身上的灰尘,发出其属于自己的那道光。

            所谓学习,学即是知道,习即是做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儒家圣贤身上学到了多少,更多的是要看今后能做到多少。只有先学会修身修为的人生七立(立志、立模、立学、立徳、立言、立行、立人),方可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后,我想引用本次夏令营的营歌,也是汕头大学的毕业歌《大学问》中的两句歌词概括此次研学对于一名老师的意义和责任:“我们懂得学习的理由,吸收是为了奉献,才能承先启后。”

            与天下为人师者共勉!

    为人师者有大学问

                        潜山市开发区中心学校  杜新新

                                                  2020年8月23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孔孟之道,学的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zi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