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一天天的临近了。前几日就会看到菜市场有村民开始卖粽叶了,不过买的人并不多,现在超市有那么多的粽子,豆沙的、蜜枣的、蛋黄的、肉的,甜的咸的都能买的到,即便是在乡村,也都没有多少人愿意自己包粽子了。
从前的日子,没有超市,也没有包好的粽子,端午节,就成了一个忙碌的节日。节前几天,各家就开始准备起来了,粽叶是要等到有集市的日子,从远远的集市上买回来,还要备好糯米、红枣、红豆,北方是不包肉粽的。
我记得,那时家里包的粽子好像只有红枣和豆沙两种。包粽子的前一日,要先将红豆做成甜甜的豆沙,还要将糯米、红枣、粽叶分别泡在水里。第二天早上,几个盆里,泡好的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子、碧绿的粽叶煞是好看,准备好这些东西后,就要开始包粽子了,说起来,包粽子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家里粽子包的最好的是一个远房亲戚家的奶奶。几样东西,在奶奶灵巧的手中,不一会就变成了一个个小巧玲珑、棱角分明的四角粽子,那时妈妈十分羡慕奶奶包粽子的手艺,每年端午节包粽子时,妈妈都要在奶奶的旁边学习,却总不见长进,妈妈包出的粽子,煮的时候会漏米,粽子包的也不够紧实,吃起来,比奶奶包的口味相差甚远。
包好的粽子用家里的大铁锅煮熟后,房间里就会弥漫开粽子的香味,小孩子的口水都快要流下来了。拿着热腾腾的粽子,粘上白糖,美美的咬上一口,香味与甜味在嘴里慢慢的滋润着,那时我就想,粽子一定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
从前的家里是没有冰箱的,即使在北方,端午节时,天气也有些热了,为了不让粽子坏掉,妈妈每天都要将剩下的粽子上锅蒸透,其实,粽子并不是吃不完,而是舍不得吃。那时是实行供应制,很多东西买起来是有限制的,比如糯米,好像只有端午节才可以买几斤,何况当时候各家经济条件都有限,所以,节日吃食都是蛮珍贵的。
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些东西总感觉吃不够,比如说粽子、汤圆、年糕还有芋艿,现在看来,实在是平常不过的东西,但六十年代的中国经济落后,吃的、用的东西都很匮乏,即便有,也要凭证、凭票供应,对于孩子们来说,过节的美食就是那个年代最好吃的东西。
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过节越来越简单轻松,超市走一趟,什么就都准备好了,各家再也不用为了吃的东西忙忙碌碌,只是少去了这份忙碌,节味也淡去了许多。
眼下,端午节马上又要到了,节日的氛围似乎只是洋溢在超市里和网店里。货架上摆放着包装精美的粽子,角角落落挂着五颜六色的香包,人们选几样喜欢的口味的粽子,给孩子买几个喜欢的样式的香包,大多数人家的端午节就这样过去了。
只是这样的端午节,对我来说,总感到缺少些什么,或许是因为没有了各家的门口、小巷道处阵阵的粽子香味,没有了左邻右舍忙着包粽子的身影,那种热闹的场面再也见不到了。
有些时候,真的是很怀念从前的端午节,从前家里包的粽子的味道,还有许多,记得的和不记得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