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

《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

作者: 爱读书的高明 | 来源:发表于2018-04-22 16:26 被阅读0次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总结下来大概有六个步骤:目标、获取、提炼、输出、聚合、扩 充。

1. 目标:知识架构是达成目标的一种路径

获取知识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者是满足某方面的好奇心。解决问题就是 在树立目标。抛开目标谈构建知识体系是一个伪命题。我们太希望找到一套速成的 标准答案了,这是在中国体制教育下长期驯化出来的思维惯性,你不可能通过构建 一套知识体系去打败生活、工作中的所有问题,所以知识体系的构建一定是目标导 向的。

先有人生规划,再有清晰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就需要搭建相应的知识架构,所 以知识架构是达成目标的一种途径。为了实现目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进

军哪些专业领域,在这些专业领域里,怎么分门别类的学习,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 系中来。怎么获取知识,怎么吸收知识,怎么吸收,怎么输出,一切围绕着目标就 会非常清晰,避免做无用功。

2. 获取:上网搜、找人问、翻书看、自己做

目标确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快速的获取知识。

上网搜

“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 ,百度绝对是现在年轻人学习的第一老师,尤其是 95后、 00后,这是他们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上网搜可以无限的浏览海量信息,可以让你快 速的对一个问题有一个宏观的认知,方便你对接下来的深度了解做决策和参考。

需要强调一点的是,你要熟悉每个搜索引擎以及各个门户网站的属性,这样搜索起 来更高效,比如有些深度的话题问答你可以在 “ 知乎 ” 上搜,微信上的文章你要用 “ 搜 狗 ” ,豆瓣上的书评影评比电商网站上更有参考价值等。

找人问

有了宏观的认知后,接下来就是找专业的牛人求教,这是构建认知最快的方法。如 果你身边朋友圈没有这样的人,你可以在牛人的微博等社交工具上勾搭,一般你做 过功课提出的问题都是能得到牛人的回应的。

如果还不行,你可以在 “ 在行 ” 上花钱约,或者在知乎、分答上提问,以后这类付费 知识问答经验分享的平台会越来越多, 上面的牛人领域也涉及较广, 门槛越来越低。

翻书看

书是死去的人,或者是以你现有资源接触不到的人,读书就是在和牛人交流。书的 知识一般比较系统,思考性强,可以系统的了解某个东西。可以快速浏览,也可以 精度,甚至反复读,这个要根据不同的问题和书籍来定,有时也没必要非得把一本 书读完,把书中提到和你想要问题相关的读完就够了。

我有时针对某个问题,就会一下买五六本甚至十几本市面上和这个话题相关的书, 基本上能涵盖这个领域所有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去找对应的案例和方法论。

自己做

没有适用所有场景的知识,也没有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方法论,认清两者间的差异尤 为重要,而只有自己做你才能发现这点。很多知识看似通用,实则不然,很多方法 和答案是在做的过程中自己悟出来的。实践是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也是对知识 的最大尊重。

3. 提炼:剔除无用、理清逻辑、知识模块化

剔除无用

我们每次搬进新家前屋子里都是干净简洁的,不到一个月你就会发现房间里已经有 了大量的闲置物品或衣服,并且开始在房间里找不到自己的东西放哪了,等到你再 搬家时,你发现自己的东西怎么这么多。

整理知识和整理物品一样,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每天通过手机、电脑、交谈、分享 接收各种信息和知识的房间,如果房间内的知识不及时删除整理,排除扔掉一些东 西,长时间大脑就会一团糟,即使是你学过的知识,遇到问题时你也会记不起来。

很多时候我们每天看微信刷朋友圈,接收了那么多的信息很多是无用的,高效人士 会有意的屏蔽一些信息,而且一般牛人大脑过滤、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比其他人强。 一场演讲,嘉宾演讲了两个小时,真正有用的就几点,所以需要对知识进行删减和 提炼。

删减提炼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找到重点,二是便于记忆。你只有记住了重点,下 次遇见同样的问题时才能帮助到你。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忘记后剩 下来的东西。

理清逻辑

同样一位嘉宾的演讲为什么笔记侠会整理的比较好,而且有时甚至嘉宾自己都觉得 整理的比他讲的好,除了删除一些语气词和偏离演讲主题的一些话题外,就是笔记 侠对内容的逻辑关系做了梳理,主次做了划分和标记,这样看起来就会很通畅,主 次一目了然,重点不言而喻。

知识模块化

乐搏资本创始合伙人杨宁在一次内部分享中, 分享了自己的一套处事哲学 ——“ 玩套 路 ” ,也就是他用同样的一种套路轻松处理了很多问题,有时甚至不假思索,屡试不 爽,包括自己投资的两个获得巨大成功的项目案例,用的都是同一种套路。这个套 路其实就是模块化的知识。

我们生活中会遭遇问题 1、问题 2、问题 3、问题 N ,大部分人会针对每一个问题给 出一个解决方案,其实有时可能问题 1、问题 2、问题 3都在一个知识体系中,只 要找到底层理论,就可以把所有现象层面的问题解决掉。

所以要对知识进行模块化,最好的方式是用思维导图把这些底层理论或方法论整理 出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知识模块,这样面对类似现象层面的问题时就完全可以把 对应知识模块搬出来解决,面对复杂问题时就用多个知识模块。

4. 输出:强化认知、关联重构

强化认知

输出的过程是实践的过程,是把别人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是知识从理论 到实践的过程。你不可能从思维养成一种实践习惯,而只能从不断实践中养成一种 思维模式。知识也一样,必须要输出才行,也就是分享、交流和实践,不然就是死 知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比如记笔记、写文章、做产品、做分享、交流、实践等等这都是输出,有助于强化 原来的知识模块,而且在输出的过程中,会有很多人来提问或者交流,这同时也是 对原有知识模块的一种重新思考和检验。

中国的大学教育之所以和职场脱节,就在于它是一种 “ 从理论出发又到理论为止 ” 的 游乐场模式。游乐场模式的本质是由一些既定的游玩项目,每个项目包括确定的起 点、路径、终点、时程等构成,在游乐场中,游戏都是可预测的,你处于一系列虚 假的挑战之中。

关联重构

另外知识还有一种输出方式就是关联重构。 知识不是简单的堆积, 而在于制造关联, 不然无法构成体系。李善友教授把物理中的量子力学和企业管理做了关联输出了互 联网思维,罗胖去年的跨年演讲,仔细分析你会发现里面的核心观点其实是引用他 人的,都可以追溯到某个人某本书的某个思想。

比如贯穿整个演讲的主旨思想 “ 用生物学的思维理解现代商业 ” ,其实主要来源于三 个人的三本书,分别是 Visa 创始人迪伊 ·霍克的《混序:Visa 与组织的未来形态》, 凯文 ·凯利的《失控》和王东岳的《物演通论》。

不过罗胖聪明的把这些思想和观点进行了连线,并且和去年当下很多商业事件做了 关联,完整四个小时听下来,大家不会觉得枯燥,反而脑洞大开。正所谓:天下知 识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5. 聚合:分类、分解、再聚合、建立秩序和体系

想要完整的构建一套知识体系,一定要经历知识的分解和再聚合,知识的分解和再 聚合是从理论 -》实践 -》理论的循环迭代过程。

同一领域的知识模块归类组合到一起会形成一套知识体系,而要将多个知识体系最 终融会贯通起来则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这是因为知识体系的建立由实践和问题驱 动,问题和实践能够分解离散原来知识模块中的点,这些点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不 断的进行重构,然后再通过总结和归纳来思考如何从底向上抽象形成某一个领域的 完整知识体系。

对于没有构建太多知识模块的年轻人来说,不建议一上来就参考他人的完整知识体 系图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最好先从实践和解决问题入手构建知识模块。

由《奇葩说》团队打造的付费音频《好好说话》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卖的很火,你会 发现每天的 6分钟语音都是针对某一个场景的问题,所有的知识点最后归纳总结为

演说、沟通、说服、谈判、辩论五维话术能力,最终形成一套说话的知识体系,而 所有的场景和知识点解决的问题都在这套说话的知识体系内。

而这套说话体系的底层理论汇总了传播学、语言学、心理学、广告学、商学、哲学 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从此可以看出科学和哲学是获得元认知理论的两个主要 来源,所以想获得元认知最好还是看一些学术著作。

6. 扩充:构建知识边界之外的系统思维

构建知识体系的本质其实是构建系统思维,一般到这个步骤知识体系基本就已经构 建完成了,但人的思维都会有边界和漏洞,以上五个步骤可以建立逻辑自洽的知识 体系,却也会造成思维上的局限。

对于最为平常的事物,我们非常熟悉它们,通过与它们的交互,我们构成了经验和 技能, 但对它们又是无知的我们是以一种无知的方式与它们朝夕相处。 它是我们 「熟 悉而未知的世界」。

实际上,我们都是以一种「熟悉而已知的世界」的错觉存活在这个世上的。我们几乎不去想见,那个可能存在的「陌生而未知的世界」,同时又误以为我们所 遇见的都已经在掌控之中。这种错觉,把我们锁定在一个狭小的智识区域,而对一 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视而不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的逻辑》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jc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