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的《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书,总结一些我很认可的观点。
1、自律
自律有四个原则:
推迟满足感
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喜欢吃蛋糕还是蛋糕上的奶油?
接着问:你会先吃掉喜欢吃的部分呢,还是不那么喜欢吃的部分?
如果你选择先吃不那么喜欢吃的部分,那么你属于懂得推迟满足感的人。
推迟满足感,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设置人生快乐和痛苦的次序。
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要意识到人生的困难必不可少,逃避它们反而使痛苦无限延长了,正视和解决他们才是更好的办法。
别只着眼于当下的满足感。
承担责任
如果我们按照第一条所说的,面对和正视了问题,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解决问题。
家庭不和谐是谁的问题?
一个团队中工作进度滞后或是成绩不理想是谁的问题?
无法减轻体重是谁的问题?
有些人会把所有的责任推在他人、社会及其他不可控因素上,作者称这是人格失调症。而另一部分人则会把所有的错误揽在自己身上,学名神经官能症。
作者指出,面对责任的态度与我们从小家庭教育方式有关系,缺乏关爱的孩子很容易揽下所有过错,但却不愿意承认其实父母并没有那么关爱自己,而那并不是自己的错误。
自己的责任不推诿,别人的过错不包揽,无需指出正确的道路,只要能认清自己是哪一种人,答案就在眼前了。
忠于事实
一些固有的观念会让我们偏离事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地图,成长过程中我们画下自己的地图,并有修正它们的力量。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他的病人是一名30多岁的程序员,因为无法处理家庭关系,导致妻子带着孩子离开了他,他感到不知所措。在访谈中,他透露自己从小父母屡次使他失望,经常遗忘曾经答应了他的事情,因为”工作太忙“而取消带他去玩的约定,忘记去说好的地方接他回家等等。这使他觉得:1、自己是不配被爱的。2、人是不可信任的。3、父母便是这样的。
他接下来的人生便被这些观点影响,他不懂去爱妻子,不懂做父母,也很难去相信身边的人。
修复人生地图是一个充满冒险的旅程,但成长的过程便是修复它们的过程。
忠于事实,回到自己的轨道。
保持平衡
基于前面三项,自律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我们要承担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
我们要推迟满足感,防长目光,但也要尽可能的过好当下的生活,使人生乐大于苦。
这就需要我们保持好平衡,放弃一些,坚持一些。在彼此冲突的需要、目标和责任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2、爱
什么是爱?作者说:
1、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是,在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人。(比如,嘴上说着爱,心里面想的是控制、占有。)
2、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而不是一时冲动之下的”坠入情网“)
3、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
4、爱需要付出努力。爱不能坐享其成,要真诚付出。
5、爱是一种意愿。真正的爱是行动,爱一个人却没有付诸行动,就等于从未爱过。
6、真正的爱,会突破自我界限,长期处在自我界限的人,是孤独的。在爱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奔向心爱的对象。
7、依赖性不是爱。消极性依赖的人只在乎别人能为他做什么,但很少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以牺牲自由而获取依赖带来的安全感,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8、如对待小狗一般的驯养显然也不是爱,真正爱的本质,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
3、成长与信仰
宗教的部分,和我们国情相左,作者举例说了两个人,一个信教但须表现出不信,一个不信却生活在信教的家庭。
共鸣是意识与现实的碰撞,你需得认识你自己。
4、恩典
我们自己,便是上天的恩典。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自己便是上帝。
天性的软弱使我们可能将力量交给教师、父母、政府、上级。因为“一旦我们相信凡人真的有可能成为上帝,就会永无宁日,我们不可能说出“好了,我的任务已经完成,再不用辛苦工作了”这样的话。我们必须要不停的追求更高层之的智慧与能力。”
但有自主行动能力的成年人,可以独立做出影响他人和世界的选择。这种成熟而自由的意识,可以使我们和心灵的上帝达成一致。这样,上帝就会经由我们的意识,获得强有力的崭新的生命形式。
这便是上帝的恩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