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曾经说过:母爱是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如同天空般深邃,如同大海般宽广。
古今中外,赞扬讴歌母爱的诗词数不胜数,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母亲都是对我们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人。
但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家庭问题和矛盾,苗头都指向原生家庭。
固然,没有人会怀疑母爱的高尚与伟大,但如何做好一个母亲,仍然是每一位母亲应该学习和关注的话题。
一个合格的母亲,应该怎样陪伴儿子和女儿的成长?
一、母子关系: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说到母子关系,让我想起北大学子吴谢宇和他的母亲谢天琴。
2015年,吴谢宇罔顾人伦,凶残地杀害了自己的母亲谢天琴。2024年1月,吴谢宇被执行死刑。这起悲剧,让人不寒而栗,同时也引发人们的深思。
除了吴谢宇扭曲的价值观和心理问题以外,母亲对他过度严格的控制,也是引发悲剧的因素之一。
而吴谢宇在法庭上声称,之所以杀死母亲,是为了帮母亲解脱痛苦。
从这段畸形的母子关系来看,无论是母亲对儿子的严加控制,还是儿子荒诞地想为母亲解脱痛苦,都是母子边界感不清,从而引发了矛盾,造成悲剧的发生。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男孩与生俱来就有某种程度的恋母情结,3到6岁男孩依恋母亲是正常现象。但六岁后,男孩还表现出对母亲的过分依恋就要注意了,可能会影响男孩子的心理正常发展,造成不成熟的个性。
所以智慧的母亲,都需要懂得适时地放手,把握好给儿子断奶的时机。
第一次断奶,是在孩子10个月左右。很多母亲都知道,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孩子需要的营养就会增多,当自己的母乳供给不足,或母乳的营养下降时,母亲就会给孩子断奶。
哪怕孩子再怎么哭闹,母亲也会狠下心来给孩子端奶。这次断奶,是一种生理意义上的断奶。
还有一种断奶,是属于心理意义上的断奶。在孩子2~3岁时,家长就要给孩子分床睡,最好是分房间睡,这是引导孩子走上独立的开始,是每个孩子成长中所必经的过程和蜕变。
在这个阶段,母亲要“狠心”给儿子“断奶”。有些孩子哭哭啼啼不愿分床睡,母亲看到孩子如此依恋自己,有一种“荣誉”感,也可能舍不得孩子。殊不知分床的时间越晚,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就越差,独立性也越差。
第三次“断奶”,是在儿子进入青春期后至成年,母亲就要学会站在儿子的身边乃至身后,慢慢地退出孩子的生活,把主动权还给孩子。这样的分离做得好,儿子就能成长为一个对自己负责、有担当的男子汉。
家庭教育专家曹延珲曾经说过,最好的母子关系模型应该是海鸥模型或车灯模型。就是说母亲要像大海,是儿子永远的港湾,儿子是“海鸥”是“大鹏”,终将会展翅飞向更辽阔的世界。
或者说母亲要像车灯一样,用充满光芒的爱与智慧,去引领或者警示儿子的前路。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母爱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二、母女关系:做女儿的榜样,共同成为最好的自己
有研究表明,父母与儿女的关系中,母女关系是最为复杂的。
母女关系处理得好,母女两个同时都能从中得到滋养和成长。如果处理得不好,则可能会影响女儿的学业、人际关系、事业和爱情,甚至可能成为女儿一生的痛。
在电视剧《都挺好》中,苏家三女儿苏明玉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母亲赵美兰个性强势,对苏明玉非常苛责,这使得苏明玉的个性叛逆且独立。
苏明玉的学习成绩很好,高中时想考清华,但母亲赵美兰却以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为由,拒绝她想读清华的梦想,而让她去读了一个免费的师范学校。
而大儿子想出国,母亲便卖了一间房,支持他实现梦想;二儿子要结婚,母亲又卖了一间房,满足他所有的要求。
这使得苏明玉在18岁之后,便与家里断绝了一切关系,独自进入社会闯荡。
经过艰苦的打拼,明玉成为一个社会精英。但是她仍然脱离不了与这个家庭的羁绊。
后来明玉的母亲去世,父亲苏大强为娶小保姆要跳河,苏明玉恨铁不成钢地指着父亲破口大骂,“你就是个窝囊废,你就不配有家,不配有儿女”。苏大强闻言,气急败坏地指着苏明玉大喊“你就是赵美兰”,然后急火攻心给气晕过去了。
苏明玉曾经被母亲苛责,心里是多么地痛恨母亲。可悲的是,自己这次痛骂父亲的样子,与曾经的母亲是何其相似。原来,自己到头来,却活成了自己最不喜欢的模样。
其实不止是苏明玉,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女儿,做了母亲之后,都会发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有母亲的影子。
母亲对女儿的影响,从出生时就开始了。
在女儿0到5岁时,她对母亲的感情是依恋。
5到13岁,母亲在女儿眼里是完美的,女儿对母亲是满眼的崇拜。
13岁到18岁,转变就在这段时间发生,很多女儿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现了母亲原来是有如此多的缺点,母女关系就会趋于平淡或者是冷漠。
经过了青春叛逆期以后,女儿有了自己的家庭,特别是自己做了母亲,她和母亲的关系又会渐渐回归到曾经的亲密无间,她会更加理解母亲,并且有可能活成母亲的样子。
所以,一个智慧的母亲,就是努力地成为最好的自己,活出自己最喜欢的模样。有母亲做榜样,女儿也会学习做最好的自己。
三、父母子女,就是一种渐行渐远的分离
于丹说:世界上爱都是以相聚为最终目的,唯有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这种爱分离得越好,越彻底,说明母爱做得最极致。
从孩子一出生,其实父母就在为孩子以后的独立做准备。我们教孩子说话、行走,教他们各种生活技能,教育他们为人处世,培养他们的品格情操。
当孩子渐渐长大,要想飞了。其实这个时候,舍不得放手的,往往是母亲。我们借着爱的名义,为他好的说辞,行控制之事。我们想要孩子往我们为他设计好的路上走,想孩子活成我们想要他活成的样子。于是,矛盾、对抗、争执就产生了。
曾经有人说,作为“母亲”这一角色,最需要学习的一课,就是如何“放手”。
正如龙应台在《目送》中写的那样:“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远方,而且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孩子终将在母亲爱的目光中,踏上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