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第1713天】
我们一边成长
一边与这个世界和解
也与自己和解
昨天读书时聊起最近读到的另一本书,写自己的经历,总结了一句:总之那几年,因为见了一些世面,我丢掉了没见世面前“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换来的是“自知之明”的“不配得感”。因为不配,所以不敢。
朋友问:你也会有不配得感吗?
我当时有点愣神,是啊,我也会有吗?
仔细想想,自己一路以来成长的经历,自卑是有的,不配得感,似乎真的没有。这两者的区别很微妙,但也泾渭分明,很清晰——看,有些事情以为是存在的,实则,一经思考,未必如此,所以我们要保持理性,去深思,而不要被框住。
自卑的定义有:
定义一(《心理学大辞典》):自卑又称为自卑感,是指个人体验到自己的缺点、无能或低劣而产生的消极心态。与优越感相对。
定义二:当自己(或自己所在集体)的中值价值率大于社会(或其它集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人就会产生自豪的情感;当自己(或自己所在集体)的中值价值率小于社会(或其它集体)的中值价值率时,人就会产生自卑的情感。
定义三: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自卑就是自己或者我们的事物不及别人的事物好的不满足感。
定义四:死心眼的爱情逻辑博客认为——自卑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是由自我要求过高而引起的普遍心理。
简而言之,就是自我价值的评价体系发现自己不如别人,从而产生了自卑,是自己对自己的不满足感。
以前觉得自卑这种感觉实在难以启齿,一个小女孩,从农村长大,走向大城市里,每每见识到大城市的繁华,都与自己的过去天差地别,似乎有太多自卑的理由了——我的父亲可能早早看到这一点,一直告诫我,不要虚荣,待人接物,要不卑不亢。
自卑也多多少少让我有点不自在,一点点探索,一点点学习,慢慢放开自己,更多的还是感觉到这个新世界的友善,我好奇地探索这些崭新的事物,尝试着融入,只觉得,只要凭借自己的努力,就可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当然太过离谱的是不会去奢望的,也因为不会去奢望自己够不着的东西,所以心态也一直都很好,时至今日,觉得当初没有料想的生活,居然都已拥有,还颇觉惊诧。
还记得20出头,那时候在广州,刚刚工作两年多,有一天下班后路过绿岛西餐厅(当时很出名的高档餐厅),我突然就很想进去吃个晚饭,就进去了,我一个人,坐了一桌双人座,点了一份餐品,享受着这里幽暗静谧的环境,氛围非常好,还有音乐演奏,很愉快的用餐经验,花费也不便宜,但也不会觉得,自己一个人,不适合进去这样的环境,不配进去这样的环境等等,虽然超出日常的晚餐的花费,却因为收获很愉快的一晚上,而在多年后依然觉得“值得”。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话题,关于名牌,包包,手表,衣服,等等,我认识得很是有限,有朋友建议我要多了解了解,还建议我要入手一些包包,手表,衣服,以便出去谈客户时,有“背景”。
我想了想,还是没有入手,这和我的成长环境是有关系的,总觉得这样花钱太浪费了,大几万我确实买不下手,几千的衣服也买不下手,以前还会纠结一二,是不是自己不应该这样“小家子气”?应该听朋友的?现在已经和自己和解了——我确实就是买不下手,哪怕现在买得起了,也不想买,实在是没有必要,买得我心惊肉跳的,不如去买我喜欢的瓷器,花器,植物,老物件儿,书籍,就很快乐。
我们都是这样,慢慢地认清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距离,一点点去弥补,或者索性放弃弥补,自己也慢慢自洽,变得更放松,更接纳,允许自己不懂,允许自己犯错,也没关系,不再战战兢兢,而是有了更包容和开放的心态。
见了世面,确实会产生自卑,这无可厚非,人都会如此自我鞭策,不配得感,也会慢慢自我疗愈,我们都会走过长长的路,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