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读了蔡颖卿的《放下手边事,坐下来读读书》,这本书读起来非常的舒服,文字带来的平静一下让内心愉快起来,没有了焦虑,作者娓娓道来的书写,让我跟着一页一页翻阅,不愿放下。透过作者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平和、舒服、有趣的人,是一个生活中的智者,读完书忽然很喜欢这个有温度又有厚度台湾女作家。书的体例是类似读书笔记形式,通过对一本又一本的分享,找到读书的意思和有趣。“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会带给你好运,但是他能让你悄悄成为自己”.......
蔡颖卿,1961年生,毕业于成大中文系。生平最大的志愿是为家人经营出讲究而不奢侈,精致而不浪费的生活;二十余年来以此为目标努力不懈,并向朋友推荐这种实作的生活哲学。曾出版过《妈妈是最初的老师》、《厨房之歌》、《我的工作是母亲--Bubu的安家之歌》等书,以分享二十余年教养与陪伴的经验,也记录如何在工作中乐为母亲的心得。心中最向往的是隐居在自营餐厅的厨房中过耕读生活,由此让创意有分享的窗口,也让生活有静默实作的机会。虽然还不算进入完全理想的生活,但每个月都接近梦想一大步,因此,中年的心境非常愉快满足。
摘录几段书摘。
我要把这本书献给同意生命是不断向前的朋友,希望他们相信富足是累积的结果;我如今所体会到的所有精神富足,正是由年轻的每一个阶段累积而来。
童年时或年轻时的阅读抓的多是感触的吉光片羽,进入工作后的阅读难免重视专业范围,而人生角色越扮越多,责任越添越重,如果没有智仁勇的榜样,一定会感到彷徨或失落,书架上于是出现一位位先行于前的生活前辈。翻页中,生命悄悄已到中年,不知何时何地因书埋下的种子,忽就这里、那里地开出愉人悦己的小花,或结出几串可以分享的果实。
在书中,我们决定了自己与作者的交往方式,一如我们跟现实世界的真人往来,你未加设定就听到、看到或感受到他们的内涵与影响。书中的思想、语言文字与虚实交错所呈现的样貌,也总是有时单一、有时复合地形成印象,许多阅读当刻并未发挥的感受却在生活中以不自知的状态,或无法想象的力道出一臂真实之力、抚慰我们四处张望的无助,或让我们可以照样去模仿、形容一种虽然了解却不能精确叙述的感受,于是,阅读有所同感不再是空谈,而是从个人经验得以分裂的无限延伸。这也是我不看一本书的书摘,而永远要跟书本一页一页交往的理由。书摘可以用于我们知道一本书的存在与它的大意,但书摘无法呈现一本书与阅读者的交往获得,它更像是“third opinion(第三种观点)”。所以,我相信书是好好读才会贴心的。
聪明应该不是某种过人的天赋,而是因为时时专注,耳聪目明所累积的慧性。
我喜欢体会进步的感觉,那就是昨日与今日的微微不同,我也同意要宝刀不老,只有日日勤磨。
我觉得亲子教养书类中有这本书的出版是一件非常好的事,它使我们看见更多的自己,做更多的反省;教育没有快捷方式与不能灰心是每一对父母都要接受的事实。
我很感动于这些“用功者”的心情,让我读到真正乐于努力的人,永远着眼于自己的收获,是一种被价值所吸引的态度,绝不是要以用功来换取荣誉或资格的势利;所以,他们无论是求学期间或为人师表,面对工作或研究,都秉持一样的态度。尤其在中年读到这本书,感觉很温馨,既知年轻用功的好处,也知努力是指一生不断地持续向前!
我认为重视孩子成长大过于自己成长的这种价值,无论放在哪一种教养上都不好。如果我们这样看待教育,生命会失去亲子之间平行的意义,也会失去不断向前的生生不息。
我喜欢汪曾祺的作品,无论是收在《大淖记事》以故里杂记为材料的小说,或者是散收在不同集子的故事,他的笔让人对这个大千世界、不同生活中的人,起了一种透过“应该可以了解”的感情,那种温柔不是漂浮于论断层面的心情,而是内在的情感与力量。
“生长”是一切事物中最好的,生活的最终目的并非要求至善,生活是改良、成熟、求精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