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动力吴志清和他身边的人
微信公众号憨憨故事转了一篇博客中国专栏作者贺岩的文章“向生命鞠躬——三访老知青吴志清”母城文化沙龙微信群主生哥,看了文章,觉得吴志清的故事充满正能量,便约憨憨登门拜访了网名叫生命动力的吴志清。
吴志清是个高位瘫痪卧床49年的残疾人,见他早春二月只穿一件运动衫躺在床上露出双臂与我们握手,怕他着凉了,赶紧提醒他盖好被子,他却说没关系习惯了,我看书、看手机一直是这样露出双手,与社会生活保持联系。媛媛在旁插话也说冬天再冷都是这样总露出双臂,舅舅习惯了不怕凉。
与吴志清交谈,感觉他思路清晰、精神矍铄,谈锋颇盛,半点也看不出一个长期卧床者的病态感,当得知他快满69岁时,生哥说“男办九、女办十”今年我们来给你办虚岁70的生日寿宴。
我们被他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请他讲出自己的故事,他却说他能活到今天,全靠他的母亲,全靠他身边的那些人,憨憨和生哥就决定将吴志清及他身边人的故事记录整理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听;
吴志清的叙述:我出生在重庆南岸区弹子石谦泰巷1号,母亲赖素华,江津杜市人,1925生13岁来重庆当佣人,解放前进了军政被服厂解放后改名为纺织配件厂。我家当时五口人,我是长子,下面三个妹妹,,三年灾害困难时期,父亲离家出走,母亲仅凭工资难以维持生活,就一边上班一边接一些帮人洗衣服等杂活儿来做。后来也因此失去工作,一家五口全凭母亲靠帮人,在弹子石街道清洁队做清洁员等微薄的收入(30元工资)维持全家人的生计。
我1965年初中毕业,同年十月上山下乡当知青年仅17岁。落户到南江县大河区关门公社林场。
1968年2月底,因在南江沙河一次车祸中致残,导致高位截瘫。1969年初,由南江县安置办公室,安排遣返回老家重庆。当时由南江女知青邓德瑜和另两个个女知青(邓德瑜成了我的挚友,还承担了嫒媛后来读书的部分学费)将我护送回了重庆,回到家人的身边。从此母亲一直照顾我,我们相依为命,直到去年她老人家89岁高寿去世,母亲把我们几子妹抚养成人,又任劳任怨服伺我这个一辈子下不了床的儿子几十年,从来没说道过一句苦。
1982年,母亲收养了一个弃婴(女孩)仅出生40天。我们为她取名媛媛,如今媛媛已安家也有了小孩,因前年母亲去世,媛媛的一家就搬回来与我生活在一起,以便照顾我的生活。
说点多余的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不同的不幸”。我是不幸的,家庭是不幸的,母亲更加的不幸。但是我却是不幸之中的万幸,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一一她面对艰辛和一个残废外加两个知青家庭,惨遭横祸时,那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和态度,给了我生命的力量和支撑,让我的生命得于延续,让我身残心不残……才有了我今天的故事。除了我的母亲和家人对我精心呵护外,还有我的邻居和致爱亲朋以及后来的重庆知青文研会的朋友们,她们都在给我生命加油。
媛媛的讲述:我从小到大,最欣赏最佩服的人,就是我舅舅。他很久以前就因车祸致残,长期卧床不起。他在我心里是位很了不起的人,听外婆讲,他是很聪明而勤奋好学的孩子。读书成绩一直很好……因家庭困难的原因,他放弃了参加中考的机会,一心想早日参加工作,减轻家庭的负担。谁知,却被街道办安排去了农村,当了一名上山下乡的知青。后来遭遇车祸致残。
我的舅舅是个勇敢坚强的人,虽然遭遇车祸致残,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也不怨天尤人,更没有自暴自弃,默默的接受命运的挑战!用顽强的生力和永不言败的精神、用这样的人生态度,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听外婆讲,外婆抱我进家门时,邻居们都劝外婆把我送出去,说你家本身都这么困难了,再养个娃娃怎么养得活,还是舅舅坚持留下了我,我生长在如此家庭,有这样的舅舅,真的好幸运。他的精神和心态深深的打动着我、也影响了我人生轨迹。就如他所说的:我们可以穷,但是不可以没志气。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做不了大事,但要做好自已的本份,做个对自已对社会有用的人。永远记得别人对你的好,忘掉自已对别人的好。
我记得小时候闯了祸,或者做错了什么事舅舅从不发脾气,也很少责怪我,总是给我讲道理,让我学会自己判断是非对错……再过几天就是舅舅蒙难日,舅舅我爱你,我愿与你同行,一路高歌任我行!
邻居黄真友的讲述:我和吴哥是邻居,吴哥住弹子石老街谦泰巷1号我家住的2号,我虽比吴哥他们小几岁,但从小就喜欢和吴哥他们这些大崽儿玩,喜欢和他们一起掺陀螺、滚铁环,做游戏,下河洗澡,吹龙门阵。吴哥他们当知青走了那几年我只有和街道左邻右舍的同龄人玩,但总觉得没得和吴哥他们一起玩有趣。
吴哥被人抬着送回来的时候,我已经11-12岁了,也许是重庆人讲义气的缘故,我老汉给我取了个黄真友的名字,少年时代的我似乎感觉到了这个名字的含义:对待朋友要讲就一个“真”字,我看到吴哥躺在床上不好耍,就天天陪吴哥吹夸夸,平时也有意识的叫邻居们在吴哥家里来打扑克,搓麻将,慢慢的陪吴哥就成了习惯,我家的人不理解,说你干脆过户去吴家算了,我也不理睬他们,依然把陪吴哥当成自己该干的事情,由于那时吴家除了吴哥没男孩,所以吴家有个修水管,捡屋漏这些杂活儿我都当成自家的事儿,我担心吴哥寂寞,为他在图书馆办了借书证,经常跑图书馆给吴哥借书,我和我的朋友们常背着他去河边看江景等户外活动,以后有了轮椅车,我们还推着他去南滨路看风景,去街上唱ktv等,我们在一个院子住了几十年,我与吴哥形同一家人,直到2009年老街拆迁,两家人分别搬进过渡房、拆迁安置房以后,我们的交往也从未中断。
所以媛媛也没把我当外人,她一直喊我黄幺爸,对了,媛媛虽然是这个家长大,但户口一直挂在吴家幺妹名下,所以,他喊吴哥为舅舅,心里面却认吴哥当父亲。
在媛媛读小学考中学那年,因把踢毽子提到坎下去了,她去捡毽子腿受伤了,在家疗伤影响了考试成绩,学校就要媛媛留级,留学一年对只有母亲一人挣钱的吴家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我们去与学校老师和领导讲道理,说媛媛平时成绩一直在中上,这次因为摔伤受了影响考试成绩希望看在家庭困难和媛媛平时表现的情况给予照顾,后来,还是把吴哥推起,一直找到南岸区教育局,吴哥给教育局的领导讲事实,摆道理,媛媛的正常升学问题才得以解决。
知青文研会自由飞翔的讲述:陶有碧是一个平凡的人,几十年来没有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犹如路边的一棵小草,从不张扬,从不炫耀,她是一个极普通的人,普通得像一粒沙子;但正是无数这样的沙粒凝集在一起,才有了林立的高楼大厦。
她是一个病人,一个多年的癌症病患者;可是她不仅坚强地活着,而且还不断去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关心帮助的人,用她赢弱的身躯、微薄的力量,为他们扬起了生命的风帆。
1964年,四川省南江县派人来重庆,动员广大社会青年去大巴山参加林场建设。为父母减轻一点负担,她首批报名去了南江。陶大姐的男友刘家龙,原是广播职业学校的代课老师,也曾经是陶大姐的老师。当他知道陶大姐去了南江,在爱情的驱策下,于1965年毅然辞去代课老师的工作,来到了南江的另一个林场。
吴志清是1965年和陶大姐的爱人一道去南江的老知青。1968年,20岁的吴志清因车祸伤及腰椎,造成下肢瘫痪。陶大姐和几个知青把吴志清从南江县一路护送回重庆。当时的吴志清家里只有一个驼背的老母亲和三个年幼的妹妹,一家五口仅靠老母亲打扫清洁的工钱和领一点微薄的困难补助费过日子。
回到重庆后,陶大姐就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员,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照顾这个家庭的责任。她和他的丈夫每过三五天就要去一趟吴家,自己掏钱买菜、做饭、安排家务、照顾病人、接待亲友,逢年过节还要多资助一点钱。陶大姐丈夫去世后她依然与吴志清一家这样来来往往整整四十多年。
一个瘫痪病人,躺在床上四十多年,能够健康顽强地活下来,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既是吴志清的意志,也离不开陶大姐等充满爱心的人们的关爱。
另外,陶大姐多年的爱心帮助的人,并不不止是吴志清一个,还有许多许多……
陶大姐这辈子做过的这种好事不胜枚举,她的座右铭是:“多做善事,对我这个癌症病人有好处。”
听完吴志清和他身边这些人的讲述,我们问吴志清有什么希望,吴志清说,他现在很好,看见社会一天一天的发展,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他自己没什么其他希望,只有一个希望,就是去年母亲去世后,媛媛和他的丈夫为了更好的照顾我的生活,让媛媛辞去了以前的工作,带着8岁的孩子搬过来和我住一起,但我觉得媛媛还年轻,不能因为我而误了前途,希望能有朋友帮忙在弹子石附近给媛媛找一个较为稳定的工作。
我们知道吴志清至今是一个无职业、无退休工资、无子女的“三无人员”仅凭民政部门通过街道社区拨付的“三无人员低保”的1000多元的救济金过日子,他自己尽管说不需要,但憨憨和生哥还是总想为他做点什么。
好在我和生哥谋划生日的事情被敏锐的记者发现了,这不,记者在3月27日吴志清生日这天写的采访文章还上了大渝网、人民网。
另附:文 贺岩 向生命鞠躬——三访老知青吴志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