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胆足少阳之脉

读书笔记:《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胆足少阳之脉

作者: 李伟需 | 来源:发表于2018-04-15 09:22 被阅读0次
    读书笔记:《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胆足少阳之脉
    读书笔记:《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胆足少阳之脉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出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释文:1,关于足少阳内行与外行并行规律的理解。两支相合于髀厌,与足阳明和足太阳相似。

    2,关于手足少阳经循行路线的理解。

    手足少阳经在颈项部循行路线交叉,足少阳经“下耳后”之后,的确走在颈侧,较行于项的手少阳经位置靠前。而足少阳经“至肩上”后, 走到手少阳经的后面,则是提示与督脉交汇于大椎,然后再折而向前入于缺盆。而在耳周、面侧部,手足少阳经又重合在一起,提示在面颊侧部,两经本为一支。手足少阳经在颈部的交错,在耳部面颊部的重叠,说明两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这一点在经脉病候和穴位治疗作用中有更多体现。

    3,关于“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出髀厌中”的理解。

    足三阳经之所以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是为了与足三阴表里相合。足少阴经在“贯脊属肾”在会阴部的后方;足厥阴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联系会阴部阴器;足太阴经“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明显较足厥阴靠前。因此,下肢阳明与太阴当并行于腹前,太阳与少阴当并行于骶后,少阳与厥阴当并行于中间。

    从古典经脉起源过程来看,足厥阴经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仅仅指下肢内侧与阴器联系的特定经脉。足少阳经行于身侧,但足厥阴却只联系阴器,为了说明两经并行的关系,故足少阳出气街后先绕毛际再折回横出髀厌中。这一循行描述,可能对于我们理解足少阳循行是个疑问,但却有助于我们理解足厥阴经的真正含义。

    读书笔记:《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胆足少阳之脉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集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释文:1,关于是动则病的理解。

    口苦多见于胆道疾患。善太息,肝郁而乘脾土,胆气不利而易犯胃。心胁痛不能转侧,是胆心综合征的表现,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心脏与胆囊和胆总管在胸4~5脊神经处存在交叉,当胆道有炎症及胆管内压力增高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有病的冠状动脉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导致心绞痛,心率失常和心电图异常。“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胆病则脂类消化吸收不足,皮肤缺乏滋润。

    综上所述,可以理解为一个急性胆道疾病患者,胆绞痛剧烈而不能转侧身体,引发心绞痛,胆汁上逆而口苦叹息,影响饮食消化而面色、肤色缺少光泽。此时如果在下肢外侧发现气血阻逆,出现厥冷、麻木、酸痛等症状,就可以诊断为足少阳经证。

    本经的是动则病,建立了胆腑与下肢外侧的密切联系,临床中治疗胆腑疾病的常用穴位阳陵泉、中渎、丘墟等尽在下肢外侧。

    2,关于“是主骨所生病”的理解

    本经腧穴能主治的病症可以理解为:偏头痛;还有邪客少阳的外感头痛,正邪相争,正胜于邪则发热,邪胜于正则恶寒,故表现为往来寒热,严重是可以伴有颈侧,腋下淋巴结肿,当颈侧因其他原因引起疼痛是亦会引起肌肉紧张痉挛或者神经刺激引起头痛。

    那治疗的部位在哪?1,在胸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以致小腿腓骨下段绝骨、外踝的前面;2,各骨节;3 ,不能灵活运转的小趾侧的次指处。

    是动则病用“主骨所生病”,为何?1,胆味苦,苦走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2,足少阳经病候中描述了多种关节的疼痛;3,足少阳经循行所过之处,多为身体重要关节,如下颌、颈肩、髋、膝、踝等。

    《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上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

    释文:阳经的经别要在头面部合于本经,为什么足少阳经别强调在毛际处合于足厥阴呢?因为足厥阴在合于本经前,实与足厥阴相合,两者密不可分的关系。胆附于肝,经络互相络属。临床上,肝胆的辩证不可截然分开。肝胆相照。从古典经脉起源过程看,足厥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仅指下肢内侧与阴器相联系的特定经脉。故推测肝虽冠于足厥阴之前,实为足少阳联系之,临床中的肝胆疾病更见于足少阳病候而非见于足厥阴病候,这才是足少阳经别要“入毛际合于厥阴”的真正原因。

    《灵枢·经脉》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释文:足少阳络脉病候实则足部厥冷,虚则痿躄,躄,双腿瘸。穴下正处于腓骨长肌和趾长伸肌之间,腓浅神经从此通过,其下分为足背中间皮神经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支,故足少阳络脉病候中有“下络足跗”。

    《灵枢·经筋》:足太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其直者,上乘䏚季胁,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结于缺盆。直者上出腋,贯缺盆,出太阳之前,循耳后,上额角,交巅上,下走颔,上结于 九页 。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其病: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膝不可以屈伸,腘筋急,前引髀后引尻,即上乘䏚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从左之右,右目不开,上过右角,并跷脉而行,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

    释文:1,关于“起于小指次指,上结外踝,上循胫外廉结于膝外廉”。

    腓骨长肌腱与胫骨前肌腱一起构成解剖学U型马镫结构,主要功能是动态稳定足横弓和内侧纵弓,以使足部减震和适应不平坦地面。这是“小指次指支转筋引膝外转筋”的解剖学基础。程氏针灸常用丘墟、商丘对刺或透刺法治疗足内翻。

    2,关于“其支者别起外辅骨上走髀前者结于伏兔之上后者结于尻”。所指肌肉为股二头肌。

    3,关于“其直者上乘䏚。。。”

    此句涉及肌肉包括腹外斜肌,胸大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这是“季胁痛上引缺盆膺乳颈维筋急”的解剖学基础。“颈维筋急”描述的是落枕。

    4,关于“外维”与“维筋相交”的理解。

    外维是指维系目外眦之筋,此筋收缩即可左右盼视,如果发生病变则导致两目不能左右顾。临床上常取对侧风池治疗。“支者结于目外眦为外维”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与目外眦外侧面面颊部的联系。足少阳经别散于面,但足少阳在面颊部穴位少为何?概因循经远端选取足少阳经穴之故。如阳陵泉,又如程氏针灸治疗面瘫病程较长者,多在头后侧部足少阳经循行所过之处寻找聚痛点,针刺,刮拭,强刺激之法,多能令不能闭合之眼睑功能改善。而这两种取穴方法,在临床中都有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应用,恰与“故伤左角右足不用”相应。

    读书笔记:《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胆足少阳之脉

    足三阳小结:足三阳经,从头走足;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在外;上分下合,内外并行;阳经应腑,胃膀胱胆;经脉病候,三者联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百年程氏针灸传习录》胆足少阳之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qd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