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的艺术3》书评

作者: 胡小玉 | 来源:发表于2017-12-25 01:30 被阅读0次

我们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每天睁开眼,就会看到大量的推送信息,腾讯、百度、天猫、知乎……

这个时代,我们脑子里东西太多了,对于像我这样,思维零乱,没有高远的追求,却又不甘心颓废度日的人来说,的确需要好好整理一下思维。

今天拜读完日本作家小山龙介,原尻淳一著作的《整理的艺术3》就可以很好的帮到我,针对我目前在做的阅读写作也是极其重要,有突破学习的瓶颈的作用。

《整理的艺术3》书评

前几年我已经会很用心的整理我的笔记,将它们放入我的日记和收藏夹中,有段时间,我甚至用语音记录下当下的心情和感悟。

现在还会很想念当时说话时的状况,觉得自己很可爱有条理。这几年我居然弃用,或者根本就没发现它的好。

其实,我和作者一样,在很久以前就具有同样的想法,可是我没有科学的管理。这种缺乏信息整理的过失让我懊恼不已。

书中说要用笔记、手机、语音、硬盘等各种方法收集信息。

然后,又让整理笔记,留住稍纵即逝的创意。

最后,又让我们把整理的笔记丢弃,邂逅创意,离别创意,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快刀斩乱麻……

听起来是有点无法理解,但是细想一下的确是言之凿凿。

我们阅读时,如果我们以写书评为目的的看书,势必全神贯注,努力挖掘其中的精隨,联想到生活中的事件,为写作而收集素材。

很多人以为写完书评,这本书就已经完成,将它束之高阁。

这种心态可以理解,我平时费了半天功夫看完书,消化好,写了感觉自己认为不错的书评,反复修改后,如释重负的感觉,电脑一关,随手把书放入书架,让它成为过去式。

其实,书评是写给自己看的,你经常要把它拿出来,有新的知识把它填补进去。

本周有书APP的共读书目《高效的秘密》里指出,数据越来越充足,却无法有效的利用数据,这种“信息盲”的现象,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关闭朋友圈。

我们是不是可以联想到,机器人是不是会主要帮我们处理和区分这些信息?

或许,马上有一种新的社交方法出来,比如像阅读和写作专业群体的活动中心。

只有活学活用,我们才能真正高效利用这些包围着我们的资源和信息。

我平时做计划,一般一天一小计划,一周一计划,报告和总结也在公司的管理要求下有序进行。

三个月中长期规划让人受益匪浅,我满怀偶然力的心态,期待着三个月后写作水平的成绩。

书中提到的大活(花费15分钟以上完成的事情)和小活(花费15分钟以下完成的事情),也让我受益不小。

大活是指:阅读、写作。

小活就是指:检查文章、和同学们互动、讨论、喝水、上厕所等。

一个小动作,需要9分钟才能让人重新进入之前的状态。

看来,这些小小的不留意之举,是有蛮大的代价的,也是人与人之间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

作者认为思维和创意是可以训练的,如何快速的找到思维的创造力有五个具体的方法:

输入-整理-思考-决策-输出。

创意的基本方法需要场景、环境,在咖啡馆、图书馆,以及一些不经意的方法。

散步、洗澡这些简单的事情,也可以点亮你的生活。

我们也可以使用一些辅助工具,如翻转思维、三角思维、思维导图、九宫格、SWOT分析法等。

思维短路,陷入囹圄时,也可以自己否定自己,尝试看能否找到一条新的方法出来。

前一段时间的江歌案,我非常同情江妈妈。

但是,网上居然有支持刘鑫的说法,这让我一度感到愤愤不平。

最终杀害江歌的凶手被判了20年,仔细想想,很多时候,自己的确是太小看事情另一面的作用了。

我们的大脑很特别,它是自运行的,睡觉的时候也可以有很多好的灵感出现,比如有时候做梦。

睡觉的时候带眼罩的确是很好的方法,我自己一直有用丝制眼罩,除了早上醒来可以阻隔外界的光线外,眼罩对皱纹的产生的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我们的身上的皮肤比脸上的皮肤更细腻,那是因为脸暴露在外的原由,睡觉的时候不防戴上眼罩让它充分休息。

目前的社会,模仿还是成功最快的路径。

但是,也需要我们尝试不同的身份,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跨领域的工作会让我们收获更丰满的人生。

比如,你是销售,是不是可以尝试做老板,掌控大局的感觉呢?

我想这是每一个销售人员都趋之若鹜的事情吧!

如果想,就大胆挑战吧!

你需要不断地学习,找准自己成功的模式,改变一些思维,更好的做出决策,成就你的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整理的艺术3》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sf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