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布在公众号:青草姑娘分享)
1.
苏菲派诗人鲁米写道;"在道德与不道德的区分之外,有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
我想,生活并非辩论场,不是非要争个输赢,才能证明雄辩的口才,或是自己的思想观念更好。
持有主见的人很多,但是能做到尊重与自己观念相悖的人似乎就不多了。如果面对别人的不理解、反对、质疑时,一言以蔽之:无知、愚蠢、虚伪等道德评判,那可能人际关系也随之破裂了,而自己也会感到生气,愤怒。
我相信,一个高学历的懂得感恩的孩子,不会对他的没有条件接受优等教育的妈妈说“不跟你这样无知的人争辩”。
一个优秀的取得成就人,不会对不如他一样幸运获得成功的朋友说“不想跟层次不同的人争辩”。
还是想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那句经典的话,“每当你觉得想要批评什么人的时候,你切要记着,这个世界上的人并非都具备你禀有的条件。”
电影《搜索》里的女主刚从医院得知身患绝症,坐上公交车,因为没有让座给一位老人和言语比较冷漠而在车上受到谩骂,也被媒体公开批评和受到大众的谴责,她无言以辩。而只有一个人愿意去了解她,帮助她...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别人的处境和真实情况。
不争辩,也希望不加以道德评,这是最好的尊重。
2.
有两个朋友,曾就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展开争辩,更善于言辞的那个朋友,最终说得对方无言以对。正当他沾沾自喜地以为成功地说服了别人,令一个朋友在后来却跟我说,“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反应好迟钝哦,其实当时我是可以这样反驳他的…”
图通过争辩改变他人的思想观念,往往仅是一厢情愿。而争赢了,也未必会真正开心。
杨绛曾分享一件小事: “我和锺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 原因只为一个法文的读音。 我说他的口音带乡音,他不服, 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我也尽力伤他。 然后我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人公断。 她说我对,他错。 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
很多人用“佛系青年”来形容对金钱无所谓,工作和生活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人。一位父亲经常恨铁不成钢,儿子则总是反驳他:“有钱了,也一样不快乐!你们有钱,你们快乐吗?”后来他妈妈就把一篇“有钱人的快乐你根本想象不到”的文章拿给儿子看,两人继续为此争辩…
很多时候能给我们答案的,是生活的经历,而不是争辩。不知道那位父亲是不是一面恨铁不成钢,一面又自小把孩子保护得太紧,让他体会到的全是安于现状的舒适?对于崇尚钱的人,或许要等他花了大把时间,赚足了钱,才明白到底有没有带来真正的快乐?
遇到思想观念不同的时候,我想,无需着急于否定和争辩。而有一点不会错的就是,做好你自己,才是最好的雄辩。
不争辩,也请允许不同价值观念的存在。
3.
然而,不争辩,并不是为自己不愿沟通找借口。
面对和关系较为密切的人之间矛盾,意见分歧,如果只是持冷漠沉默的态度,心想,简直是无法跟你沟通,随便你怎么想把,你就是这样的人。这种态度只会伤害到对方。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马森堡分享自己有一次在伯利恒德萨难民营演讲,演说的时候,突然有一位男子站起来朝他大喊骂道“杀人犯!滚出去!”然而这位博士的反应很冷静,他不是很气愤地把他当做疯子逐出演讲会,而是耐心疏导,设身处地,询问并倾听他内心的真实声音,最终赢得了这位男子和许多听众的信任。
面对误解,要解释,并表达自己的想法,虽然这种尝试不一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被理解,和被接受观点的结果,沟通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如果是真心为他人着想,希望他好,我想这种耐心是值得培养的吧!
不争辩,关注并倾听他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相信这是给予对方最好的关爱。
4.
有人说“你不争,就没有人能争得过你”,很赞同。
“不好意思,我不想与你争辩。如果你真正想了解事实,希望我们可以耐心沟通并互相尊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