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通过延长工作日产生的剩余价值,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相反,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相对剩余价值,如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力。
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劳动力价值同样如此(因为劳动力的价值由其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商品价值决定)。相反,相对剩余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生产力越高,相对剩余价值越大。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并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内在的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这就解释了一个非常反直觉的现象——为什么只关心交换价值的资本家,却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目的决不是为了缩短工作日,只是为了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并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
二、协作
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作协作。
人天生是社会动物,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社会接触能够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力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此外,通过协作可以把复杂的劳动过程划为不同的操作并分给不同的人,从而可以同时进行这些操作,缩短制造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一切规模较大的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因此,协作劳动使得管理、监督和调节成为资本的特殊职能,这种特殊职能又使资本获得了特殊的性质:首先,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也就是资本家要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力,随着同时雇用的工人人数的增加,工人的反抗也加剧了,因此资本为压制反抗所施加的压力也必然要增加。其次,雇佣工人的协作只是资本同时使用他们的结果,每个工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只是和同一资本发生关系,但彼此不发生关系。作为协作的人,作为一个工作的组成部分,他们本身只是资本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因此,工人作为社会工人所发挥的生产力,是资本的生产力。
三、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
16C中叶至18C70S,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取得了典型形态。工场手工业的产生方式是二重的。一方面,它以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结合为出发点,这些手工业非独立化和片面化到了这种程度,以致它们在同一个商品的生产过程中成为只是互相补充的局部操作。另一方面,工场手工业以同种手工业者的协作为出发点,它把这种个人手工业分成各种不同的特殊操作,使之孤立和独立化到这种程度,以致每一种操作成为一个特殊工人的专门职能。因此,一方面工场手工业在生产过程中引进了分工,或者进一步发展了分工,另一方面它又把过去分开的手工业结合在一起。但是不管它的特殊的出发点如何,它的最终形态总是一样的:一个以人为器官的生产机构。
同其它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一样,机器也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机器的生产率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不仅由于它直接地使劳动力贬值,还在于它在最初被偶尔使用时,能够把机器产品的个别价值降到 它的社会价值以下,从而使资本家能够用日产品中较小的价值部分来补偿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拥有更先进技术和机器的资本家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
机器除了是缩短生产商品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最有力手段以外,也是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手段。机器所造成的工作日无限度的延长,使社会的生命根源受到威胁,引发社会反抗,才有了受法律限制的正常工作日。自从工人阶级的反抗迫使国家强制施行正常工作日以来,或者,换句话来说,自从剩余价值的生产不能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以来,资本就竭尽全力希望加快发展机器体系来生产相对剩余价值。此时,相对剩余价值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一般地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使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消耗生产出数量更多的产品。强制缩短工作日后,虽然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节约,但同时迫使工人在同样的时间内增加劳动消耗,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更紧密地填满劳动时间的空隙,也就是说,劳动被强化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例如8小时工作日中劳动强度较大的1个小时,可能和12小时工作日中较松弛的2小时,具有相同甚或是更多的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