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的收获之一来自《斯通纳》,一个朋友推荐的。
收获之一就是当理性冲撞到精神世界时,迸发出的东西叫做愤怒,而愤怒的背后是被发现的逃避,逃避现实。
看完后,我和朋友说书名不如叫《斯通纳之死》,后来一想不完全对,就像书中主人公临死前对自己失败的一生耿耿于怀,但作为读者身份,却都在他“失败的一生“中感悟良多。
认为斯通纳并不是失败者的原因有很多:
认为自己的存在如空气般的读者,觉得斯通纳 不平凡的一生 就象征着成功,而一些读者则将他平淡无奇的性格称为自我意识觉醒的”英雄“同时也象征了成功。
但假设将斯通纳放在我们身旁,大多数人又会用世俗的眼光称他为”斯通纳失败的一生“。
想到这儿,就觉得有点滑稽。
但还好在文学中,至少是在书上,谈论别人的人生时,前者更能将世俗抛在脑后。
之所以说不如叫《斯通纳之死》是因为,人在某些方面的自我意识苏醒直接意味着死亡;因为他通常发现自己这部分的意识正在向死亡逼近,直到真正的死亡来带走他。
而斯通纳正如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一般,由对这些方面的感知而组成了他这个人。
这些感知包括:原生家庭、梦想、爱情。
01 冷漠的基因
斯通纳的原生家庭属于比较温情的,父母都是老农民,有一片农场,不算贫穷也不够宽裕,勉强过日子。于是让斯通纳去受教育,去大学学农业,然后回家用科学的方法种地,大概是这样。斯通纳就这样成了一个受教育的人,他属于比较愚笨的那种,时常紧张总在错误的边缘,考试也总将将及格。
后来上文学课,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文学课的老师对文学的感情,打动了他,并且沉沦了。
认为斯通纳的家庭是温情的原因就在于:当斯通纳在他父母参加完他的毕业典礼等待他回乡下时,他告诉他们自己不回去了,要转到文学继续学习。他父母沉默但心里一定不是滋味,但却告诉他家里的活他们忙得过来,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吧。
看到这个地方时,我是深受感动的,在未曾受过教育的父母身上总是更难感受到亲情的可贵是无私。
另一个原生家庭是关于斯通纳的妻子伊迪丝。
斯通纳对伊迪丝一见钟情,并向她求婚,而这段婚姻成了爱情悲剧的开始。一开始我觉得伊迪丝应该是有抑郁这种病,因为对她的描写都是比较苍白冷漠并且性冷淡。
后来他们有了女儿,直到描写女儿长大后性格,我才发现这是个原生家庭的问题。
伊迪丝的家庭很严肃,缺少人情,从小在这种家庭长大,慢慢学会了不说“不”和不表达自己的需要。甚至少了表达爱的能力。
对于伊迪丝,他不爱斯通纳,即使知道斯通纳出轨后也并未有什么感觉,只是嘲讽一下。
斯通纳经历了一段非常难熬的时期,直到对她放弃了爱的渴望。
这也让他将自己的心思全放在了文学上,并成为学生们眼中奇怪却富有文学魅力的老教授。
斯通纳和她的女儿有一段短暂的亲密时光,两人呆在他的书房里看书,但后来伊迪丝看不惯,以自己的方式让他们的女儿快乐,例如穿的像个公主。
女儿的性格也因此慢慢改变了,变得更像伊迪丝——冷漠。
这让我感到的就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女儿最后像伊迪丝一样不懂得表达自己感受及对他人冷漠,甚至无法去爱。
这点也让斯通纳十分痛苦,对于家庭来说,他认为自己是失败的,对于教育来说,无疑也是无可奈何。
02 大多数恋爱都是悲惨结束的
斯通纳的第二段感情,虽然最后没有在一起,满是遗憾,但结局是好的。
当然这其中经历的还是痛苦,记录了爱感知死亡的全过程。
斯通纳的爱情不圆满但是很美好,就如这句“这种爱,他曾深藏不露,好像那是非法和危险,现在开始表现这种爱了,起先是试探,接着是大胆,最后是完全自豪地表现了。”
中年斯通纳为之自豪。
有一段句子,让人读后浑身麻木:
“他知道,从自己生命中某个小小的中心滋长出的麻木深处知道,他生命的某个部分结束了,而且自己的这个部分离死亡如此之近,他几乎是从容不迫地看着他逼近。”
多绝望的情况下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来。
面对爱情最终悲惨的结局,从容不迫的接受这份“爱的死亡”,他的爱情于他这个肉体前就死去了。
斯通纳的第二段恋情是一位实习老师——凯瑟琳。
最终被现实所困住,他们十分理智,清楚的知道如果他们私奔到另一个地方,他们将会什么都没有,并且彼此也变得面目全非。
最后凯瑟琳离开了。他再也没见过她。
后来凯瑟琳成为了作家,给他寄了一本出版的书(好像是寄给他的,记不清了),在扉页写着——献给斯通纳。
与其认为斯通纳选择了现实而放弃了爱情,不如说他太过理智,知道这段虽来之不易的爱情也是建立在目前物质的基础上。
当要考虑温饱问题时,一切爱情都变了味。
所以,这是没有从一也没有而终的结局。
也算好的吧。
03 你要一直清楚自己是谁
斯通纳人生中第一个导师应该是是让他留在学校的文学教授。
在他刚任职不久的一段时间处于战争期,校园内的热血青年纷纷涌上战场,斯通纳的一位朋友就战死其中,这对他的一生也有不小的影响。
有时候人,你不能用一个黑白词汇来形容;斯通纳憎恨战争带来的撕裂,但他发现自己的内心并没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无法促使他去恨站在他们对立面的德国人。
这时你去评价斯通纳就会很矛盾,觉得他懦弱、不爱国?
但他并不恐惧参战,对于他都是可有可无的。
如果当时教授说你就应该去参战,他也许也会去。
但之所以说这个教授是他的人生导师,就是因为他说了这番话:
你必须清楚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有很多人类的战争、失败和胜利,很多并非军事之争,历史著作中也没有记载。要记住这个,当你试图决定要做什么的时候。
之后斯通纳在自己的小屋子里与自己的内心痛苦地交谈着,后来他告诉他的两个朋友,他不去参战。
他之所以痛苦地纠结,是因为他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
等战争结束,那些英雄归来,他就是所有人眼中的懦夫。
后来的确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受到了这种“特殊待遇”,不论学生还是教师。
关于他参战的两个朋友,
一个热血青年必要报效祖国,一个无所谓战争,想出去看看。热血青年回来了,后者离开了人世。
有时候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一条——你要一直清楚你选择成为什么人。
斯通纳一生中最大的荣幸可能就是文学陪着他走到最后。一生以文学为伴、深爱并得到了回报。
书中唯一不死的东西就是——文学;
他的梦想。
世界上的东西都是瞬息万变。
爱情,在不知哪一刻生出了萌芽、尝到了甜头、感到了彼此相拥的温暖,在心中深深种下了一粒种子,随着时间越种越深,越种越深。
有些种子能够发芽、开花,有一些却烂在根底。而又有一些能找到一个肯为它浇水的人,而可怜也有一些种子,随着时间越来越腐烂,直到麻木。我们将它称为死亡。
而不论如何,人一直面临的都是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开,目送他们,和他们说最后一声再见。直到自己的那一天,所有人向你挥手告别:很遗憾你即将离开。
从出生那一刻起,人就在向死亡慢慢走近,所以睁开眼便忍不住大哭了起来,但很高兴你来到了这里。
如果真的有一个东西完全属于自己,并且陪伴一生,那就是自己,被接纳的自己。
00 最喜欢
《斯通纳》这本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是:
“你觉得这里有某种东西,有某种东西值得去寻找。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你很快就会明白,你同样因为失败而与世隔绝;你不会跟这个世界拼搏。你会任由这个世界吃掉你,再把你吐出来,你还躺在这里纳闷,到底做错了什么。因为你总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期待,而它没有那个东西,它也不希望如此。棉花里的象虫,豆荚里的蠕虫,玉米里的穿孔虫。你无法面对它们,你又不会与他们搏斗;因为你太弱了,你太固执了,你在这个世界没有安身之地。”
我们从头到尾所追寻的都是自己,我们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肉体,每一次眨眼、呼吸和顺着喉咙咽下的唾液。
而又无时无刻觉得离自己太过遥远。因为我们目光总在瞳孔前的视野,它可以看到来自任一方向的东西,唯独无法看清自己。
现在回答自己,我在追寻什么,在试图想明白什么。
仿佛原地转了一个圈,看看自己,会笑出来。
你太固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