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语文味
语文的美文朗读要读出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呢?
语文味,在百度上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通过激活、引发、共享、共鸣、共融、共进等不同形式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能调制出那样美味的语文教师凤毛麟角,语文老师可以把那样的“大厨”作为榜样,把那种境界当作一种追求,是所谓的人间美味。在课堂上去主动、精心地“调制”这种味道,是所谓的语文味。
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王崧舟老师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
黄厚江老师也说:语文就是语文,要求语文课应该有语文的味道。是不是真正的语文课,除了可以理性地进行指标分析,还可以根据感觉去判断。
语文味总是原生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之中,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运用之中,如果教师只是关注课文言语传达的内容,只是大讲特讲课文说了什么,并由此洋洋洒洒地牵出与此相关的许多课外资料,以为这就是体现了“语文是一种精神建设”,完全忽略了课文“怎么说”和“为什么这样说”的语言表达之魅力。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也许有了浓浓的知识味和文化味,却没有浓浓的语文味……真正的语文味应当是语文的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之间的同构共生之“真”,和谐统一之“善”和珠联璧合之“美”。这是周一贯老师对语文味的看法。
其实,水果有水果味,蔬菜有蔬菜味,馒头有馒头味。语文课为精神食品,也可以有它独特的味道。能更形象,更生动,更能彰显语文学科特点,更能促进语文教学守住自己的根。便是语文味的最好体现了。
如果一节语文课偏离了语文学科本位,就没有语文味或语文味就淡一些。就像黄厚江老师说的那样,“除了可以理性地进行指标分析,还可以根据感觉去判断。”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就是有没有了语文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