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小语界一直在探讨“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这个课题,然而对于什么是“语文味”,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课”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明确的参照。
2月25日,有幸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爸爸的花儿谢了》一课,进而学习了王老师的讲座《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心中仿佛找到了些许答案。由于课堂上信息容量特别大,记不下来的部分我又从网上查找了相关资料来补充,今天终于把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整理出来分享给同样热爱语文、热爱小学教育的朋友们。
一、语文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
语文教学必须关注语文核心素养即语文的思维品质。感性的、肤浅的语文教学,以及仅限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教育科学论坛》, 2016(20):32-35罗晓晖)
王崧舟老师在讲座中指出,语文核心素养涉及四个模块: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其中语言构建与运用的核心是“大语感”。
我国最早提出“语感”问题的是夏西尊先生,其后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倡导语感教学。
夏丐尊和叶圣陶在《文心话汇与语感》中:语感是“对辞类的感觉力”。
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对语感作了描述:“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这是我国关于语感的最早解释。
为了说明这个意思,叶圣陶还在他的《语文教育论集》中引用夏丏尊先生的一段话作为佐证:“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画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宽等等说不尽的意味。”这一切的感受和意味,就是语感。
大语感又包括了“语感”“文感”“境感”三个层面。所谓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让学生学会通过字、词、句的字面义读出蕴涵在其中的情境义、深层义和象征义。这三者之间,教出对字、词、句的敏感能力是最基础最核心的。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王老师抓住题目“爸爸的花儿谢了”,通过几个插叙的片段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感悟爸爸对英子说的话,体会爸爸对女儿的爱护、鼓励、培养的苦心。“爸爸的花儿谢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重读题目,没有刻意的强调,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听出了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变化。
二、语文的味道
“语文味”这一理念是由广东深圳教研室程少堂副教授在我国学术界首次提出。他认为“所谓的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是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百度文库)
为此,我们必须思考“到底什么是语文”这个问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因此,在我们用一双语文的眼睛去读书的时候,“关关雎鸠”的爱情吟咏,楚辞世界巫风神话的幽怨对话,魏晋士子的生命自觉,盛唐之音的气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时的纷繁世俗图景……我们需认真品味;
老舍的文字是漫画,世俗风情,鲁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纸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蕴深刻,路遥的文字是油画,色彩浓烈……我们该用心欣赏;
安徒生的童话以虚构之笔昭示给世人美所能达到的程度,泰戈尔构筑了一座座须仰视才见的语言和命运的金字塔,纪伯伦打开了一片可以让意象与文明自由驰骋的精神牧场……我们应涵咏体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语文;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语文;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语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是语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语文;
“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是语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语文……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厚重的关爱,一种浪漫的情怀,更是一种崇高的灵魂。是一种灵性,一种尊重,一种人格,一种精神。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思想、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怎样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因此,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征之一。(王崧舟《为语文核心素养而教》)
每当音乐声起时,王老师富有感召力的声音,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不由自主的跟随着他走入的文章描绘的场景中,回味无穷:
在爸爸极度虚弱,听到英子上台发言感到害怕的时候,他说——
当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他见女儿的最后一面了,他又一次撑着沉重的病体对女儿说——
……
在王老师的课堂上,老师以“插叙”为主线,带领学生不断发现。“爸爸怎样叮嘱英子?”“这些片段对应的是第几处省略号?”随着层层递进,小说的特色写法“插叙”深深地植入到学生心中。
听王老师的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富有诗意的语言,感染着全场师生。没有逐句的肢解式体会,孩子们却将几个片段读出了深切的感悟;没有空洞的概念,孩子们却牢牢地记住了“插叙”的写法。
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这“语文味”是琅琅的书声,是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揣摩,是教师的真情投入,是引经据典的旁征博引。
文中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是哪个字你能发现吗?“闯”。会用闯字组词吗?所有的“闯”都要靠什么?当英子去银行的时候心情是忐忑不安的,当她没有勇气和信念的时候爸爸的话仿佛在耳边响起,爸爸对英子说过什么?……
要使语文课堂能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首先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如果一个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能够真正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正确定位文章的体裁,找准文章主题的切入点,课堂上能够做到收放自如,长期潜移默化,一定会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