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内阁成立后,历代首辅名臣很多,不过这时期却一连出现了三位

内阁成立后,历代首辅名臣很多,不过这时期却一连出现了三位

作者: 大漠风歌 | 来源:发表于2018-11-24 11:43 被阅读0次

        高拱,明嘉靖,隆庆年间的大臣,是隆庆皇帝的老师,与徐阶,张居正一起成为了嘉靖末年,隆庆年间,万历初年这二三十政治改革的主要推动者,是使明朝中兴的奠基人,但他们三人中关系又十分复杂,特别有趣。

高拱

             

其实他们三人,在嘉靖年间是都是同盟者,都是反对严嵩的,但是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对严嵩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徐阶为为次辅,对严嵩认识很深,知道严嵩对于嘉靖的重要性,只有致命一击才能使严嵩彻底垮台,并且严嵩对于徐也十分防范,造成了徐阶性格上的隐忍,平和。而高拱作为未来的皇帝的老师,下朝首辅的必定人选,他在嘉靖朝,大可不必担心别人的暗算,固而对严氏父子的倒行逆施多为愤慨,甚至于以“性迫急,不容于物”,甚至于用“大鸡昂首来,小鸡悚而待”来调侃严嵩对于下属乡人的态度非常傲慢。结果人家也没把他怎么样。

严嵩

  而对于张居正,虽说他是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只比高拱低两届(明朝考进士三年一届)但因为徐阶对于张居正的磨练与保护,所以张居正尽管能在官场斗争中屹立不倒,却也只能枯坐翰林院,成为老师徐阶的秘书。哪怕因为俺答打到京师近郊,内阁不得不以物资换取俺答的退兵,张居正愤而上书,却被老师徐阶所阻住,声名不足显,昔日神童之名被人戏称为攀了徐次辅的门子,说到为何阻止张居正的上书?

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大坑,嘉靖二十九年,俺答汗联合蒙古各部落,以明朝关闭边境马市为理由犯边,然后非常顺利的打到了大同总兵仇鸾的地界了,不过仇某人‘很聪明’,用了银钱打发俺答走了,开玩笑仇某人就是这样走了严家的路子当上了这个总兵,不过俺答是离开了大同,却由古北口入关攻略大明京师近郊!

于是乎天子震怒,但是,奇葩的是堂堂京师居然无可战之兵,竟然要以参加武举的武生来守城,而邻近的大同﹑保定﹑延绥﹑河间﹑宣府﹑山西﹑辽阳七镇兵至京师虽五万余人,但皆恇怯不敢战,任由蒙古人肆意搜刮,并且军纪非常不好,军民关系如同水火。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打得赢,所料不错,后来就是那位大同总兵仇某人想要在蒙古人进入草原前打个埋伏,结果尚未接近蒙古军队就因为蒙古军队突然改变方向而不触即溃。徒增笑耳,后诸州县统计所略人畜二百万,与多年前于少保守北京城形成鲜明了对比,实在可耻可恨,史称庚戌之变。

庚戌之变

                 

可是别人上书可以,张居正不行,因为张居正的表态可以代表其老师徐阶的意思,毕竟徐阶是斗不过严嵩的,而且这个败仗完全是由严嵩来负责的虽然他找了代罪羊兵部尚书丁汝夔,但各系统的人全是严家门生,严嵩倒不了,却也不可能活到下一朝,吃相太难看了。所以很多人上书就行了,何须张居正说什么话!张居正没想到老师这么贪生怕死,遂愤然称病回乡,几年后回朝担任了裕王(后来的隆庆帝)的老师,与高拱结识相互佩服对方的人品与才识,遂结为兄弟。许下了共同治理这虚弱的河山的愿望。

一代名臣张居正

 

但好景不长,徐阶在蛰伏多年后,以严嵩之子严世藩下手,终于扳倒了严家父子,东楼公为自己的狂妄自大付出惨重的代价。徐阶成为了嘉靖末年和隆庆初年的宰辅,同时以严讷严晴天为吏部尚书,整顿吏治,为隆庆新政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不要以为这是个小事情。比如隆庆新政的当头炮,隆庆开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开放海关的好处其实各位官员是知道的,只是只要关起门来才能走私,才好赚钱嘛,而隆庆开关在隆庆元年就已经实行,因此不得不说这有徐阶的一份功劳。 

         

内阁成立后,历代首辅名臣很多,不过这时期却一连出现了三位

后来嘉靖帝去世,拟遗诏时徐阶找来了自己的学生张居正而不是他实际上的下任高拱,使得高张两人之间关系有了间隙。隆庆帝即位后,高拱立刻显贵起来。高拱因为皇帝还是在裕王时就跟随左右,那时隆庆帝还没有名分,生活拮据,远不如他的对手景王,全靠高拱一人周旋,隆庆帝才确定下了皇位。所以嘉靖帝迷信方士所说“二龙不得相见”(嘉靖帝前几个儿子都夭折了,所以有方士说只有让皇帝与皇子不见面才能保住皇子性命)的说法,所以隆庆帝与竭力帮助他的高拱情同父子,当然年龄是够的,这也影响到他对于臣子的信任度大大增加,自己的能力不行,可以依靠大臣。所以隆庆新政的展开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一个大度宽容,充分给予大臣权力的君王。 

隆庆帝

     

 

吏治的清明,君王的信任。隆庆新政徐徐展开。最开始登场的是徐阶,作为长时间的次辅,徐阶有足够的威信来实行自己的抱负,但他无疑只是个临时过渡性的首辅,一是徐阶终究带有太多嘉靖朝的印记,作为次一等的阁部大员或许可以,但是作为政界一把手自然是不行的,新朝新气象嘛,所以只能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是徐阶年纪大了,隆庆帝即位的时候徐阶都六十四高龄了,作为首辅不合适了。

隆庆开关海贸的发达

而且徐阶的改革也偏保守想要温水煮青蛙,以稳为主,这可与高拱改革主张有着根本的不同。但高拱的资历不够,不足以马上就登上首辅之位。为了实行自己的抱负,高拱不得不踩过他人,使的自己能在徐阶退休能接过内阁首辅之位,于是就有了殷士詹所言“先逐陈公,再逐赵公,又再逐李公,后逐我”的言论。不过高拱做的确实不错,在外以谭纶,王崇古守北部边塞,俺答数年不得犯边,并漂亮的处理了俺答孙子归降大明的事情,为后来北方边境的互市奠定信任基础。

其实蒙古人很难有再霸中原,一是以俺答汗只能也不能在名义上统一蒙古草原,二是以朵颜三卫为例子,有大量蒙古人担任了大明北境九边的军官。如跟随朱棣左右的金忠,陪明英宗在也先军营坐牢的哈铭。要知道连太监喜宁都投降了,但哈铭一个蒙古人依然忠于明皇,还有金顺,薛绶,满贵等都是明朝历朝蒙古族名将。他们不仅取汉名,还为了这个王朝抵御任何敌人,世代守护那个王朝。比如蒋信原名把台,就是上文提到的金忠的外甥。既然已经有蒙古人值得信赖,那么和蒙古人进行贸易也是可以的。与一般朝臣只陈兵与长城的设想,相比高拱更以实际出发,认为中原与塞外是个整体,互利互惠比相互猜忌对于大明朝更好,因此他与内阁商议于隆庆五年开始对顺义王(俺答汗在明朝的封号)进行互市。

于是在开放互市数月之间,三陲晏然,曾无一尘之扰,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熄烽而安枕”,从此基本结束了明朝与蒙古鞑靼各部近二百年兵戈相加的局面。同时高拱又像徐阶信任严讷一样派殷正茂平定西南诸事,对于西南传言的安国亨造反之事也经过仔细的调查,还了安国亨的清白。

汉蒙两族和谐共处

不过高拱“性迫急,不能容物,又不能藏蓄需忍,有所忤触之立碎。每张目怒视,恶声继之,即左右皆为之辟易”,这个作为一把手来说是致命的。在被自己提拔起来的殷士詹当场揍了一顿就是一个明证(话说明朝的文官其实特别爱用拳头解决问题,一言不合就撸袖子,参照台湾蓝绿党争,咳咳),不过一介首辅居然被当场打了一顿,而且那个打人的殷士詹打完就辞官回乡了,这真是打高首辅的脸,看看你给的内阁座位我就是不坐,厉害厉害。

殷士詹,典型的大明正派文官

所以高拱人品之差可见一般。不过高拱的次辅换了很多人,但是张居正一直都在,作为政敌的弟子,自己的真正对手,曾经的朋友,虽然经过徐阶三子讽高拱一事两人决裂,但是他们两的誓言还在,不然以高拱在内阁的影响力不能让张离开可是让张居正难受有很多种办法,但高拱并没有这样做,在我的心里,隆庆朝的舞台属于徐阶,高拱和张居正,其他人等虽然惊才艳艳,但绝对主角只有这三人。而高拱又是绝对的主角,原因很简单,高傲又性急的人往往是佩服人才的,如果像严嵩那样,殷士詹到家乡估计也得脱一层皮。所以说他知道哪些人有真正的才华。

可是一代新人换旧人,在华丽的演出也有退场的时候,只是没想到会这么早,1572年,年仅三十六的隆庆帝去世,我只能说隆庆帝是那个内阁时代最适合当皇帝的君王,他文不如高拱,张居正,武不如戚继光,王崇古,但是他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交给臣子,反正别人都比他在行,他只需要保证一个国家能有条不紊的运转就行了,而在他以后能真正做的如何在司礼监与内阁中做皇帝的唯有天启帝。可惜时间只给了他六年的时间,现在想来以前看听别人讲明朝大臣连隆庆皇帝的私事都管,还让一个皇帝节欲,这大臣得多厉害呀,现在想来不仅为隆庆帝感慨,他有一帮多好的臣子呀,毕竟古来臣子的改革都必须依靠于皇帝。

当万历帝即位时,一个熟悉的戏码又上演——皇帝是个小儿,顾命大臣乃一介老臣。于是乎那个顾命之臣不得善终的诅咒灵验,万历一即位,一纸诏书权高位重的高宰辅还没来得急在看自己的学生遗容一眼就坐着柴车回到了新郑老家。但高宰辅是幸运的,历来改革者少有善终。他应该庆幸他的对手是他曾经的朋友,也庆幸他处于一个和平年代。这样的关系就如司马光之与王安石一样亦敌亦友。于是又一个新的时代来到了,这个时代的光辉只属于张居正一人。他带着他的老师和他曾经最好的朋友的成就为这个舞台表演了最好一段华丽的舞姿,此时 照耀在大明帝国上的那一抹夕阳真美。

图片发自《大明1566》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内阁成立后,历代首辅名臣很多,不过这时期却一连出现了三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we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