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大明朝首位内阁首辅,字缙绅,号春雨,一代名臣,著名文学家。
说起此人, 或许大多数人并不熟悉 ,但若说到《永乐大典》,应该知者甚众了,这部汇集中华文化万卷精华的宏篇世著,“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堪称旷世大典,更是中华文明之丰碑,可以说,没有明之《永乐大典》,也就没有清之《四库全书》!
隔朝修史,盛世修书,从来是中国学者视作薪火相传的重任和神圣职责。
古之文人众多,不乏有大学问者,但能主持编纂这样煌煌巨制的帅才,众所周知的一位是清之纪昀,而另一位当数明代解缙,除此二公外,再难寻得第三位。
此外,颇有偶然的,解缙与纪昀在民间都是以善对联、好戏谐的才子形象出现的,明代学者冯梦龙有《解缙敏对》传于世,之中解缙巧妙化解皇帝刁难的故事流传甚广。1941年,毛主席在延安写《改造我们的学习》,在文中,也引用解缙的一个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此批评那些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的人。
解缙是古时很常见的典型文人形象,《明史》中记载其少年聪慧,早年中进,官至内阁首辅颇受皇帝器重,位极人臣甚嚣尘上。
然而,古往今来,文人做官,既不可认死理,也切不可恃才,更不可自傲。解缙之错,亦在此。不过,当年明月先生对解缙的评价似乎有失公正,读罢他的畅销书,可能会觉得解缙是一个喜欢政治投机之人。评价解缙,史学界有四句话是公认的。即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为人耿直,刚正不阿,或许也正因为此,他的仕途,有过无上荣光,也有过无限凄凉,几起几落,最终以47之年岁惨死雪地,可悲可叹,不胜唏嘘。
01 /
官宦世家,少年神童
1369年12月6号,江西吉安一个官宦大院传出一声啼哭,家中上下一阵忙碌,院子主人名为解开,五知贡举,朝廷多次赠官均不授,当地有名的大学士,解开见小儿降生,欣喜非常,当即为其起名解缙,赐字缙绅,以期日后能入仕为官一展抱负。
说到解缙的家世,除了父亲,不得不说的是其母高妙莹,她贤良淑慧,通书史、善小楷、晓音律,可以说是解缙的启蒙老师,可以说解缙日后在书法及文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其母亲。
父母都是文化人,解缙自小便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据史料记载,解缙5岁,父教之书,能应口成诵;7岁能著文赋诗;10岁,日诵数千言,终身不忘;12岁,尽读四书五经,贯穿其义理。
解缙尚年幼之时,便被乡里称为“才子”,后世将他与杨慎、徐渭合称“明朝三大才子”。
另外一说,解缙还有一位同乡,他出生之时,这位同乡已逝去近三百年,此人便是欧阳修,这两位乡党,无论履历、仕途、出身、学位,颇类似。虽然解缙与他的宋朝老乡相比,在文章、诗词、学问、著作上的名声、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要远逊于这位先贤,但是就少年时期来说,两人谁也不差。
02 /
早年入仕,深受器重
古之才子众多,青年中进年少成名者亦不在少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白居易;“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王维;“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的杜牧;十七岁献《乾元殿颂》成朝廷命官的王勃......
而解缙也是其中翘楚,《明史 解缙传》有记载:
缙幼颖敏,洪武二十一年举进士。授中书庶吉士,甚见爱重,常侍帝前。
洪武二十一年,即1388年,不到二十的解缙已经中了进士,官授庶吉士,读中秘书,同年,官至翰林学士(欧阳修也曾在此位)。
和初唐王勃一样,初入仕的解缙便享尽荣光,朱元璋对其尤为器重,“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足见其受尽礼待。
当然,解缙满腹经纶,亦有济世之抱负,自然也不辜负朱元璋的恩宠,起初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朱元璋颇为受用。上任不久便“上封事万言”,洋洋洒洒几千字,刑吏商税均有谈及,亦对治国纲常有所见解,朱元璋看完,对解缙赏识有加,大赞其才。
03 /
进言无度,仕途受阻
照理说,解缙侍奉太祖,“义则君臣,恩犹父子”。这层关系,似乎可以飞黄腾达。然而,解缙文才出众,做官却是不够老练。朱元璋说“知无不言”,他居然也信了。
或许是急功之心作祟,不久之后,解缙又上书一篇《太平十策》,再次向朱元璋陈述其治国之策,较之前更为详细,方方面面均有涉及,再次得到了朱元璋的赞许。
可虽如此,因为解缙初入仕时因其刚直的秉性得罪了不少人,眼看解缙一次次深得太宗的赏识,这一群人自然不乐意,尚书沈潜第一个按捺不住,他上疏诬告解缙,后来御史袁泰也对解缙怀恨在心,朱元璋认为解缙还缺乏涵养,必须修身养性,闭门思过,否则会成为众臣攻击的对象,于是野责备解缙“散自怒”并贬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
三年后,朱元璋召解缙父亲进京,对他直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解缙只好随父回归吉水。
一句话,便将22岁的解缙打发回家。
而这一回,便是八年时间,八年之间,解缙闭门著述,校改《元史》,补写《宋书》,删定《礼记》。
04 /
复返京城,人生巅峰
倘若说,解缙回江西吉水老家,专心闭门著述,说不定其人生轨迹将重写,然而,解缙却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文人。
1398年,朱元璋病逝。解缙以进京吊丧为名,重返京城,伺机重回仕途。但建文帝对解缙并不太欣赏,加之有人进诲言,说解缙“诏旨,且母丧未葬,父年90,不当舍以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解缙母亲逝世却未及时安葬,为人子却抛下年迈的父亲远行,总的来说就是在指责解缙不孝。
要知道,明朝的孝文化地位极高,解缙背着这样的名声,自然不会受到建文帝的重用,解缙被外放到河州
年近三十,解缙更感人生悲戚。他再次反思自己,觉得平生为自己的名声所累,为自己的骄傲埋单,遂在诗中感叹道:
早岁攀龙客天府,浪得声名满寰宇。
归来自分闭门过,岂料更为名所苦。
直到建文四年,时任礼部侍郎的董伦多次说情,解缙才被召回京师,任翰林待诏。
第二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缙升任翰林侍读,随后成祖建立文渊阁,明朝内阁制度由此开始。《明史》中有记载:成祖入京师,擢侍读。命与黄淮、杨士奇、胡广、金幼孜、杨荣、胡俨并直文渊阁,预机务。内阁预机务自此始。
不久,又迁为翰林侍读学士,奉命总裁《太祖实录》、《列女传》,其后又主编《永乐大典》,年过三十的解缙,自此迎来了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在这一时期,成祖朱棣对解缙的信任也无以复加。他曾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当时的解缙,可谓恩宠加身,毫无顾忌,《明史》中记载:
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
高光之后,必有晦暗,解缙人生的转折从他“定储议”开始。
05 /
立储之议,招来横祸
1405年,朱棣召解缙入宫,磋商立太子之事。当时朱棣在立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为太子的问题上,左右为难。其内心,是喜欢朱高煦的。长子朱高炽形象不佳,而朱高煦则相反,英武强壮,且有政治手腕。
而解缙向朱棣推荐了长子朱高炽,一来遵循“立长立嫡”的礼数,二来也因长子仁孝可堪传位,解缙对朱棣说了两句话,最终决定了长子朱高炽的太子地位。他对朱棣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又说“好圣孙”。
就此看来,解缙此举乃是一个臣子为国为民的本分,若以此推断解缙用“立储”之事“弄权”实在是有失公允了,他促使朱棣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也才有了后来明朝的“仁宣之治”,当然这是后话。
立储一事虽然已经敲定,可当时朱高炽却并受到朱棣的赏识,相反,次子朱高煦却受尽荣宠,礼秩甚至超过了长子,解缙便上疏劝谏,却被朱棣当做是离间,对其颇为不满。
而朱高煦对解缙的意见那就更大了,“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缙”。梁子就此结下,要知道汉王朱高煦可不是一个好惹的主,后来,便使出各种招数,来诬陷迫害解缙,事实上,他也成功了,有两件事,被朱高煦拿来说事。
一是所谓的“泄禁中语”。解缙是内阁之人,自然知道许多事,而皇帝最忌的事情,就是将机密之事外泄露给别人。这种事,自然是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下套“的。
二是所谓的“廷试读卷不公”;永乐二年的会试,解缙选拔的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江西人。但是,这些人都是人才,这也叫举贤不避“近”,但同时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认人唯亲。
宗旨,坏话说的多了,加上一干党羽的附和,朱棣便不得不相信了,随后,解缙被谪“广西布政司参议”,又改谪交阯,可以说是离京越来越远了。
06 /
欲加之罪,凄凉离世
一生至此,已然两起两落,倘若事情到此为止,解缙似乎还是有出头之日的,毕竟,只要等到太子即位,便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可很不碰巧的,解缙天性刚直,为官也不够圆滑,终究是亲手葬送了唯一的机会。
1410年,解缙奉命进京奏事,正巧朱棣率军远征未归,按照法制,解缙自然要去向留守太子也就是当时的监国朱高炽报告,于情于理,于公于私这都无可厚非,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朱高煦却据此向朱棣告状,说解缙“私觐太子”,“无人臣礼”。
若是身为太子的朱高炽说情,或许一切还有转机,可朱棣归朝知识,正好因为一件事对太子尤为不满,朱棣或许是将一腔怨气迁怒于解缙,当即命锦衣卫将其从越南抓回,扔进了大牢。
杨溥在锦衣卫狱里被关十年,后来熬到朱高炽登基,终于云开日出。而解缙却不如幸运,锦衣卫的老大纪纲,也曾被解缙的罪过。
前面所提到的那个对联就是讥讽纪纲的名句: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解缙还曾经讥讽纪纲纳妾,有打油诗一首:
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
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妖。
落在仇人手里,解缙的五年牢狱生活自然不好过,而朱棣似乎并不准备放过解缙,或许是出于对朱高炽的震慑,又或许是为群臣敲响一记警钟,解缙难逃一死。
1415年正月,锦衣卫指挥使纪纲,给朱棣呈上一份准备赦免的囚徒名单。
朱棣从密密麻麻的名字里,一眼瞥见一个人的名字,就问了一句:
缙犹在耶?
短短四字,如今我们早已不通此中深意,可当时在身边的纪纲却深谙皇帝旨意。
当天,京城大雪,纪纲回到监狱里,用酒把解缙灌醉,随后命人将他埋在积雪当中。
明史中仅一句记之:纲遂醉缙酒,埋积雪中,立死。
四十七岁的解缙,因为朱棣一瞥,迎来了生命的终点。
曾在网上读到一首悼念解缙的现代诗。题目叫《风雪解缙》,作者杨继晖。有几句诗,读来感人:
风舞雪冻,
庭院深深。
流水无声的夜,
我醉了,
卧在无边的死寂里……
一代名臣草草殁于雪地之中,实在可惜,而更让人感慨的是,解缙为官十余年,锒铛入狱之际,朝堂之中竟无一人能力保他免于灾祸,或许他在一片整肃的官僚中,从来便是特异独行,凤毛麟角。
《解缙传》末尾,有一句话:
后高煦以叛诛。安南数反,置吏未久,复弃去。悉如缙言。
解缙当年所说之事,无不一语成谶。
唯一庆幸的是,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下诏赦还所抄家产。1465年,明宪宗朱见深下诏为解缙平反昭雪,恢复官职,赠朝议大夫,谥文毅,所有的冤屈也终于化为尘埃。
解缙一生,以李白为偶像,“读书学得万人敌,直将富贵轻埃尘”,他善于在李白身上找到精神自我,甚至是死亡,解缙或许也构想了很多次,不求闻达,但求不朽:
学士不须笑我俦,磊落与尔同千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