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我想与大家讨论关于性格的话题。有些孩子在长大过程中,他们的表达方式在大人眼里是“扭扭捏捏”“没出息”“上不了台面”。明明我对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你不争气?培养一个阳光向上的孩子真的那么难吗?内向就是所有错误的根本吗?性格有错吗?
——Zoey老师
一个失望的眼神、责备的语气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有一种"情商课"在大学和社会很受欢迎,以前讲究“智商高”才能闯天下,被洗脑后几十年发现人中龙凤都是“情商高”。所以家长在给孩子挑选绘本时会选择带有“情商培养”标志的绘本,跟上时代潮流不能让那个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很赞同给予孩子充足的机会接触优秀的书籍而且我很喜欢读绘本,因为它能用孩子的语言描绘情感。
但是!不要把教育想的太简单。很多家长在物质上从不亏欠孩子。这些观念导致自己有一种错觉——我已经给你足够多了,你要知足,你应该优秀!否则对不起我!所以每当孩子出现行为偏差的时候就会抱怨“教育太难了”并且将失望、不耐烦的情绪扔给孩子
按照家长的说法,看了那么多的情商绘本、纠正行为习惯的绘本,孩子不也应该表现的唯唯诺诺。“在外面一看到外人就躲在我身后,怎么叫也叫不出来。我们家孩子怎么那么没用!”他们忘了,绘本是输入进去的概念,真正要做到行为的改变一定要有输出过程。
就如我们的讨论的话题关于孩子胆小的碎碎念,孩子可能看过很多关于勇敢面对、不要害怕的绘本书籍,但是转换到现实生活中,没有旁人的指导绘本的道理变成正在的行为。绘本对于孩子来说就只是绘本而已,改变不了孩子的行为问题。而家长此时很容易失去耐心用失望的眼神、严肃的语气指责孩子没用,是很常见屏蔽他人感受发现自己情绪的行为。
孩子会有很典型也极端的例子表现出来
1.内向的孩子本就属于观察大于行动的孩子。你的嫌弃他看在眼里,孩子不会选择行为发泄,躲避反而是他们更习惯的方式。
2.外向的孩子本身他们行动先于观察,面对指责,立即反击回去是他们的惯用行为。事后可能会把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报复”在家长身上。
案例:
班上的月亮小姑娘从上幼儿园起有表现的很安静、很害羞。入园第一天孩子们哭的哭,结伴找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拉的拉,不愿意在幼儿园上厕所。月亮得很安静的坐在座位上看着同伴们,眼里虽有焦虑但是没给班上老师“添麻烦”。
按老师和父母的话来说,这孩子反差特别大。
早上由奶奶送来上学总是腼腆的牵着大人衣角,不愿叫老师早上好。奶奶总是一句“这孩子真没用”替孩子打完招呼就回去了。上课的时候就算鼓起勇气回答问题也好怕站起来。到这里说她内向不会有人反对。
反差在哪里呢?等到了和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候她就变成了“女汉子”男孩敢玩的或者不敢玩的她都行,那时候的她很鲜活。
——她在躲避注视的眼光,把真正的自己藏了起来
再和家长沟通后了解到家里的大人比较的注重礼仪,每一次家里来了客人或者出去遇到熟人"快叫人这是你阿姨”孩子要是反应慢一点家长就会为了缓解尴尬“这孩子真笨不会说话”孩子经历的多了都不用遇见熟人了,被人注视都会让她立马起反应。家长的责骂无条件会引起孩子的躲避行为,被注视的环境作为中间条件存在,但是上述情况多次发生让被注视的环境与躲避行为建立了新的条件作用。
有兴趣可以搜索“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
你可以把孩子比作一个箱子,你往里面投的东西都会用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你要知道孩子还小,好的东西摆在里面虽也不碍事儿,但是坏的东西放进去也没有人教她怎么处理。慢慢的越堆越多,越堆越杂。狭小的空间把好与坏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杂乱的空间就像一个炸弹,一点点的星火。
最后,孩子内向本不是罪过,性格怎么能变成行为偏差的根本呢?只不过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没有人耐心去看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