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我带着方糖读书会,以义工和读书会带领人双重身份回到了雨花斋,没有提前做任何功课,因为是家,我有一种妥妥的安全感,我想尝试下自然状态下的读书会样子。
和好朋友回雨花斋做义工,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各种工作,只为了给各种原因而来这里吃饭的家人们提供一顿免费、干净、可口的素食午餐。发起人宋善老师给我们讲雨花斋的五了精神“做了就好、吃了就好、舍了就好、够了就好、了了就好”,雨花的宗旨“恭敬生命、感恩吃素” 。当宋善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内心涌起一种难以诉说的欣喜,是啊,雨花斋和方糖都是在做生命教育的事情。一个是依托午餐,感悟生命。一个是通过读书,丰富生命。我和发起人交流了想法,原先只是想着让发起人体验下方糖的浸泡,没想到宋老师提议说,让我也邀请来吃饭的家人们参加读书会,最终,本次方糖由我和我朋友、发起人宋善老师、义工张大姐、家人孟大哥五个人参加。其实,本次方糖,除了我和朋友外,其他三位伙伴平均年龄应该有60岁。写到此处,我明显还能体会到当时我的那种心理状态和感受,不知道这三位大姐大哥能否能直接诉说他们的感受,不知道他们的生命脉络是什么样子的?而本期读书会的主题也正好是通过社会文化脉络,去听,去说一个人的故事。
张大姐讲她过一阵就要去南方做三个月的义工去了。我问她,你的子女支持你吗?她说支持,而且讲她做义工的一些见闻,我能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开心和快乐。
宋善老师,讲到了孝道,讲到了她给妈妈“养老送终”的故事,以及因为妈妈的离世,激发了她做慈善的心。一路走来,她的那份坚持和笃定,我是能深深体到的。在她坚持做雨花斋四年的时间里,她遇到了很多困难,食物供给问题、义工问题、场地问题、家人不理解等等,我看到了她的不容易,她的坚强。她内心的那种力量感。她还讲她要开雨花学堂和安养院,房子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合适人来。。。。。。
孟大哥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朋友给他理发后,前后判若两人,开心不得了。而且我得知,孟大哥现在还在承接一些工程,也在做义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说,孟大哥,你说说你的故事,我们感兴趣。可能因为是男人,还是愿意展示男性的理性,他对冉冉老师的书本给予高度评价,但还是说,这本书问妈妈的话,不太适合中国实情。是啊,中国人表达感情是含蓄的,我们这一代是这样,更何况他们。但我能感受到他虽然不是难么善于直接表达他的感受,但他还是在合适的时候,就来首小诗“清清的帘席上,大家忙里偷闲,新的一个群体让我有感而发,淡淡的柠檬香,让我们在这里解释情感”。。。。。。孟大哥谈到了孝道,谈到了和妈妈的故事。姥姥生活不能自理,妈妈用家里的做饭盆子给姥姥接屎,他吃惊的问妈妈?那是我们吃用来的盆子啊。。。。。现在妈妈生病了,他在医院伺候,他真切体会到妈妈伺候姥姥当时的情景和感受。。。。这就是孝的境界。这让我想起,一个大哥,他在讲,他伺候父亲的时候,刚开始也觉得很受不了这种味道,最后却说有一种香味。。。。
他们的阅历和经历,让我体会到一种厚重的历史感,体会到了他们经历的动荡岁月,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的生命故事里。我们又在经历着什么?我们未来会经历什么?我知道,我们这代人更加任性,更加想活得丰富多彩。
朋友说最近她每天都在给父母洗脚,陪父母聊天,尽孝道,她深刻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父母因为儿时的物质匮乏,更缺乏一种安全感,孩子就是他们的依赖。
是啊,透过这种生命故事探索,我们发现了父母的不容易,发现了父母的颠沛流离,父母对孝道深入骨髓,我们的任性,我们的回归,我们的责任。
回家,我就给好久没有联系的父母打了个电话,电话那头能感受到父母的开心,是啊,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安康,子女福气。内心的那种踏实和力量,给我勇往直前的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