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模仿,有两类声音,一类是崇尚至极,一类是不屑一顾。为何有的模仿会自成一派,变成自己的底牌了呢?这要从模仿的误区来分析。
只模仿形,而不探究自身条件,会出现反效果。画虎不成类犬,只得其形者,不得其神。
春秋战国时期,越国有个出了名的美女叫西施,一颦一笑美不胜收,山河为之颤抖。邻家有位女子,生来普通,但也很仰慕西施的容颜,于是偷偷地模仿西施的一举手一投足。
有一天西施胸口有些闷,不禁蹙眉捧心,我见犹怜,村里的人痴痴地看着西施,撞到了树干上也浑然未觉。东施很羡慕啊,也学西施把她这几天偷偷学的西施款神态拿了出来,却把同村的人吓跑了。
东施模仿能力太差吗,不,她观察入微,练习了很久,手的位置,皱眉的角度,微微出汗的鼻尖都注意到了。然东施的五官跟这些动作组合,非常辣眼睛。这一模仿被天下人都晓得了,还被载入反面例子的典故里,东施郁郁而终。
我是西施的“双胞胎"姐姐一丑万年,“东施效颦”的案例前赴后继。
A公司在这个区域销量最好,B公司一直想和A学习,于是在一次参观活动中,B公司发现A公司不设考勤机,但公司无一人迟到,员工满意度很高。于是B公司也回家效仿,可以却适得其反,原本会迟到的现在更肆无忌惮,就连不会迟到的也会迟到了。
联想到个人,我们先回忆一下,从小学自行车,是怎么学会的呢?我小时候是爸爸教的,我先模仿他上车动作,下车动作,然后爸爸一直扶着后座,帮助我找回平衡(守),但这只是爸爸的技能,但是已经有一个假象告诉我,车子动了。之后爸爸开始骗我“后面有人,尽管骑”,然后骑五秒摔倒,在被骗,再摔,膝盖上没两块淤青又怎么能学会自行车?摔几次后,我觉得从前面上车更能稳住平衡,一开始速度不用太快,只要稳住平衡,车子就能动起来。(破)某一个下午,爸爸不在家,我突然就会骑了,满院子地飞奔,吓得家里的狗一阵“呜呜呜”,第二天便骑车上学了。
真正在路上,从熟悉交通规则,到自我总结经验,比如“上快下慢,礼让他人”,悄悄尝试过单手骑,双手脱把骑,当然这极其危险,知道害怕后再也没有尝试,至此属于我自己的骑车风格就出来了。(离)
学车和学其他技能没什么两样。比如写文章这事,当你认为作家才能写文,你不敢提笔;当你觉得写作就是把当下独到的感受流畅地写出来,你觉得自己能行,于是便写,一开始写作一点点细微的进步都能让人振奋。激情仿佛使用不完,日夜奋战,模仿好文章,渴望第一个突破。
渐渐地,觉得总写不到点子上,哪些靠几天功夫积累的小聪明很快用完了。你心急如焚,便求名家,逢人便问,如何写。
名家的经验出奇地类似,第一条都是强调积累。渴望十几年的功夫几天就学会,就好比学自行车,一直依赖有人扶着后座,等到自己上场,手脚不听使唤,大脑一片空白。
李敖的博学令人惊叹!他的观点新颖,例证尤其精彩,常人看来遥远陌生的领域他都能信手拈来,秘诀是什么?他曾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聊过自己的独门秘方,那就是“毁书”。每一本书有用的例证会被他剪切下来,放在不一样的主题文件夹里。比如同性恋题材,他先通过海量阅读搜集各种素材,剪下来放在一个文集里。不同的主题标上目录,按字母顺序排序,建成个人的素材图书馆,需要时翻阅即可~
看似毫不费力的背后是十年、二十年的锤炼、打磨以及不断创新。不可能发愤读了两本书,你就可以一夜成名了。
模仿需要空杯心态,需要打磨技能的工匠精神,没有灵魂的模仿注定只能被遗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