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余华2003年以来首部杂文集。
看了他的小说再去看他写的一些随笔杂文,有助于自己更加理解余华小说中的场景应用,灵感来源等。不过还是小说精彩,杂文适合读小说读累了偶尔翻看下,去杂文中一睹余华的大实话。
这部杂文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现象的记录剖析,对我们所处社会由内而外进行深刻反省。正如余华所说:"这就是我的写作,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出发,经过政治、历史、经济、社会、体育、文化、情感、欲望、隐私等等,然后再回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为文学编织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身处社会这一大熔炉,我们是否能清晰认识自己?
1.《一个记忆回来了》
当被问起现如今的写作为何血腥和暴力的趋势减弱了,余华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文化大革命时期目睹了太多游行、批斗大会等一系列血腥暴力场景,而且自己的父母又是做着血淋淋的医生职业,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都充斥着鲜血淋漓的画面,以至于在他26岁到29岁三年里白天只要一写作,就有人物死去,晚上睡觉也难逃噩梦,甚至还梦见自己被枪毙,于是在做了令自己心有余悸的那个深夜噩梦之后他决定再也不写血腥的故事了。就像他后来在《第七天》的序言中提到:"写的时候感到现实世界的冷酷,写得很狠,所以我需要温暖的部分,需要至善的部分,给予自己希望,也给予读者希望。现实世界令人绝望之后,我写下了一个美好的死者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乌托邦,不是世外桃源,但是十分美好。"
2.《我们生活中巨大的差距里》
余华在《兄弟》的后记里写过这样一段话:"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这一篇章余华谈的更多是社会的不平衡最终导致了梦想的不平衡。比如两个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北京男孩和西北女孩,问他们需要什么样的礼物?北京男孩说是飞机,而西北女孩只是想要一双小白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就连他们的梦想都有着如此之大的差距。梦想是人与生俱来最大的财富了,现如今身处同一个中国环境,却做着走向两种极端的中国梦。
这才是中国社会,一个生活在今天的欧洲,另一个生活在四百年前的欧洲。世界上另一个角落的你永远体会不到这边的酸甜苦辣。
3.《我的文学白日梦》
很可笑。
当我们的梦想被第二个人甚至更多人知道后,大多得到的回应是"不要想了,以前我也这么想过,还是没去做,等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知道了。"这样的回应大概你也接收了不少吧。
余华刚开始喜欢文学的时候正在口腔医院进修,有个同屋的医生以过来人的身份告诉余华他也是文学爱好者,也做过类似的文学白日梦,他还劝余华不要胡思乱想了。甚至说:"我的昨天就是你的今天。"二十岁的余华毫不退却:"我的明天不是你的今天。"拍案叫绝,回答的如此之妙。
每个人多少都会被各式各样的杂音惊扰了追梦的美好。但不必放在心上,敢以过来人身份指引你这么做那么做的人大概过得糟糕透了,不然成功者哪有那闲情在这对你说三道四,几番说教呢?
4.余华谈阅读
这一个小标题是我单独自己列出来。想和你们分享下余华对阅读的看法。
他说一个伟大的作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写作,一个伟大的读者应该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里内心迅速地丰富饱满起来。只有空白之心,才可能得到想象的灵魂。就好比中国习俗描述到的,婴儿为什么能看见灵魂从一个行将死去的人的体内飞走,因为婴儿的眼睛最干净。所以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应该怀有空白之心,才能看出伟大作品的灵魂。惨杂太多的情绪只怕会弄脏了灵魂。
光看余华的这本杂文,我也跟着认识了不少其他作家,不得不说,每一个作家本身就是一座行走的图书馆,书应有尽有,看来书单是只有越读越多了,不减反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