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课是否要积极发言,父子两开展了近两个小时的大讨论,期间充斥着不冷静的言语对抗。
儿子上课发言积极踊跃,思维也算活跃,据他自己的不完全统计,他的发言正确率大致在九成。
父亲认为孩子过于爱表现,用爸爸的话就是“知道一点,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而在学校的主要目标是学习,倾听老师,倾听同学,然后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答案,多角度多方面吸收。
其实,两个人都有道理,学习的过程不外乎输入、内化和输出三个阶段,听到问题,分析问题之后第一次输出,进一步获取答案,答案可能不是单一的,可能是多角度的、多思路的,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做第二次输出。
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儿子还在建立自信的阶段,他在通过上课发言来确立自信心,九成的正确率给了他自信的来源,也就是说他目前第一阶段的输出做的还是不错。父亲认为,这种过于表达可能会影响他吸收。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在于,教育儿子应该在第一次输出后,仔细倾听来自老师、同学的二次输入,因为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分析角度、不同的解决思路,能够帮助儿子从单一的思维方式转化为多视角、更有深度的思考方式。
所以,我认为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单纯要求不要发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因为这可能影响他自己建立自信的方式,毕竟我们都是从小时候走过来的,无论一个看起来多么自信的孩子,他的内心仍然需要通过外部的肯定来确认。当然,等我们大了,发现自信应该是从内部来的,但是这个阶段也不是人人都能在短期内跨越的。
让他在第一次输出之后,仔细倾听、分析其他人的信息,建立更多的思考角度,比单纯讨论是否要发言来的更重要。
2019年9月3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