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接着上一期,继续我们的复习。
第三课,吃鱼的规矩
在乳山,无鱼不成席,酒席间上来鱼后,有一系列事情要开展。
为什么在吃鱼会有那么多讲究,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分析一下,不外乎这么几点。
第一,鱼与裕、余等字谐音。追求富足宽裕、吉庆有余是大家的梦想。
第二, 鱼味腥,腥与醒同音,早上醒来旭日东升、病后醒来健康恢复,醒是个吉利词儿。这都契合了人们接口彩、祈福祉的心理。
第三,鱼鳞圆的,古代铜钱是圆形的,亲朋相聚是团圆的,因而,酒席上的鱼得是有鳞的。
酒席上的鱼,也是有传统的,首屈一指的是红鳞加吉,再是黄花鱼、黄姑鱼、鲈鱼、相鱼、梭鱼等。
现如今,这个传统被打破。办喜宴,更有面子的鱼是鲤鱼、草鱼、花鲢等。而且,随着生活条件的大幅度改善,喜宴通常会上两道鱼。
上鱼,要头朝北、肚朝客,这是指在正房地上坐席。说得好懂一点,就是鱼头冲着后瞅席,鱼肚朝向一三席。这种定向,在做鱼时就定好了。所以,做为一个好厨师,这是必须具备的基本常识。如果你给喜主家的鱼做反了,不好意思收工钱这是肯定的了,更重要的是,要去给客人解释,道歉的。
好,进入这节课的主题。
乳山素有“劝酒不劝饭”之说,饭吃多了难受,酒多点却是愉悦的。而吃鱼又是劝酒最烈之时。上来鱼,也就寓意着整场宴会到了高潮环节。
每到这时,主副陪就要使出浑身解数,极尽劝酒之能事。首先是干杯,说是“酒干了好抓鱼”。完了之后又是好事成双,再干一个。接着就是连中三元,连干三杯,并且主副陪要先喝为敬。
三杯之后,还有头三尾四、四平八稳、腹五背六、十二周全等劝酒的说道。实在劝不下去的时候,就把汤匙放在桌子上转,停下时匙把指向谁,谁就得喝。
以前用小杯喝酒还能顶得住,现在动辄用高脚杯喝白酒,那只能数口了。倒满后,约定好这一杯几口喝完。一般人受不了,喝着喝着就没数了。
还有和啤酒的。通常会约定好一个比例,比如1:6。就是说,一杯白酒喝完,啤酒要喝掉六杯。这都是改进后的规定,近几年才兴起来的。
这时候,高潮中的高潮来了,喜主开始逐桌敬酒。而且是有梯队的,不是喜主敬完就结束,后面还有哥哥弟弟,儿子侄子等等。一轮连着一轮,一杯连着一杯。
还没完,这时候大家的酒基本上就到了超量或者正在超量的状态。每个酒桌会开始自由发挥,现在的话说就是:说个话儿。
整个过程下来,盘中的鱼基本上是完整的,只要一席客人不领着吃鱼其他人都不敢动筷子,否则要被罚酒的。而一席客人通常也不会轻易领着吃鱼,陪客的也会使劲浑身解数将吃鱼的过程尽量延长,也就是将欢乐的气氛延长。
最终的结果,通常是鱼没有动,鱼后面的菜没吃多少,但是已经有不少人喝倒了,喝跑了。
第四课,名词解释
1.劝酒的缘由。
劝酒的原因无非有这么几种:
好客。劝酒 ,是主人为了让客人尽兴,敞开喝,不要客气,不要拘束。多喝一点有助于推动气氛、促热闹。
好胜。酒席上请的客,有威信、善言辞、大酒量的人。主副陪以把客人陪醉来显示自己的能耐。
跟鱼相关。古时候生活贫困,主人家请大家的客,大家也会设身处地为主人考虑。那时鱼比较贵,一年下来也吃不了几回,所以大家都不去吃,给主人家留着。如果不动这条鱼,主人家还可以用来招待别的客人。于是宁肯就在上来鱼后劝酒,喝着喝着,鱼也就不吃了。
2.木头鱼。
好多朋友问过我这事。说是乳山以前有上木头鱼的说法。针对这事,我还专门做过调查。
我父辈,上世纪四十年带出生的人,没见过,也没听说过。
我祖父辈,上世纪初出生,清末民初时代,也没见过。
有朋友还帮着分析下木头鱼出现的可能原因。
一个可能出现在是远离海边的地方,可能是祭祖时放在供桌上的,防止用真鱼被猫鼠之类偷吃。
另有一个可能是贫穷,家里买不起鱼,就雕刻木头鱼代替真鱼上席。
但是这两种说法都经不起推敲的。祭祖时没有硬性要求必须有鱼,大可不必因此为难。而且,用假鱼欺骗祖宗,这不是纯朴乳山人做的事。
用木鱼欺骗客人,这个更不符合乳山人的性格。乳山人宁可一年吃糠咽菜,也要在酒席上给足客人面子。
所以,乳山木鱼的说法,据我考证只是美丽个传说而已。
都说在乳山坐席鱼不容易吃,上鱼后酒喝的多。这里面充斥着满满的仪式感,也正是乳山酒文化的精髓,恰恰印证了乳山人民对生活的一种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