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由于天灾人祸的频繁,人们渴求得到一席安稳之地,巨大的生存压力导致了酒的盛行,社会上掀起了酒的浪潮,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成为绝大多数文士的共识。笔者认为,战乱离散的社会背景是导致酒水盛行的重要原因。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天灾人祸使人们对生命的脆弱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人生苦短,更激起了人们对生的渴望以及对死亡的恐惧,而酒水,便成为了人们缓解精神压力的绝佳好药。《世说新语任诞》写到“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这句话清晰的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在阵阵竹林的浪涛下,人们聚集在竹林下,酣畅饮酒,忘却尘世间的烦劳。东晋的张翰更近一步,因听闻步兵营的厨师善酿酒,自愿提请参营,以求日日皆能痛饮美酒,山涛之子山简,在任职荆州刺史之时,常常流连于山阳池,时有歌谣“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在这些沉迷于美酒的背后,是对当时社会的离散无声的哭诉,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景,无缘身在其中,只能酩酊大醉,在那无边梦境中探寻。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人们追求“虚无”的至上境界,那缥缈无踪的境界与酒后的微醺状态,莫名的相似,因而更是激起了人们的热情,《世说新语任诞》王蕴论酒,王光禄云:酒,正使人人自远。点明,追求那虚无的境界,只能依靠饮酒才能做到。王卫军也称:酒正自弓人著胜地,意在酒能够引导人们走向那忘我的境界,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而王佛大更言:三日不饮酒,觉神不复形相亲。将饮酒提升到了日常饮食的地步,足可见当时人们对酒得喜爱已经深入骨髓,而这一切的起源不正是那战乱不休的尘世,致使人们追求那虚无逍遥的精神境界。
文士对酒水的渴求,那是刚需。寒石散,这个在当今有着毒品之称的药物,在当时非常的流行,何晏,嵇康,等文人名士,竞相服药。而复寒石散是大热之无,需要行散,酒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与药及酒之关系》对此有着详细的论述,在下便不再多言。
面对酒水的巨大需求,当时美酒的生产状况又是如何的呢?,根据史料,东晋是一郡,酒一年,可省米百余万斛,极大的超过了本郡的田租数。介于这种状况,在灾年的时候,各地禁酒的诏令,屡见不鲜。这一时期实行的是榷酤制度,当然绝大多数时间允许百姓酿酒自用或出售。陶渊明任彭泽县令的时,曾“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以便酿酒。在这段酒文化盛行的时期,名酒也是层出不穷,这段时间的名酒,首推酃酒,左思在《吴都赋》言到:飞轻轩而酌绿酃,放双辔而赋珍馐,生动形象的描述了其美。
天灾人祸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反而对沉迷于耗费粮食的美酒,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该说是饱暖思欲吗?借酒发泄的到底是对盛世的渴望,还是对生不逢时的怨恨,今人早已不得而知,知晓的只能是那满纸荒唐言,无缘见那盛景,今日之言,到此为此,诸位看客,就此散去。
参考资料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
《魏晋另类阶级及其酒文化》
编辑:苏嘉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