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你的错”思维的源头
这个源头就是:从个体的视角看自我。
这其实是一种“因果思维”
一个人做错了什么事,才让另一 个人有某种反应。
这又造成了 “对错思维”。
冲突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个体视角导致因果思维,因果思维引发对错思维
通常情况下,那个被认为是罪魁祸首的 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原因,他觉得别人才是原因,自己只是结果。
关系中对与错的标准是什么呢?
常常是“你没有顺我的意”
当然,在“你没有顺我的意”之前还有一句话: 你对我很重要。否则,我们就不会这么纠结对错了。
可正是因为 “你对我很重要”,我更难接受“你没顺我的意”。
应该思维的本质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我们不去改变自己的想法, 而要世界、他人,甚至自己按我们的想法运行。
纠结对错,就是关系里的应该思维。
我们该怎么用关系的思维看待责任问题呢
意识到关系里人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没什么 明确的因果,也没什么明确的对错。
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做自己能做的事, 承担起自己在关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管别人怎么样,也不 管最终结果如何。
“流浪猫效应”#理论
有个善良的女士,散步的时候看到一只流浪猫,觉得它很可怜,就把它带回家喂养。
过了几天,她去散步又遇到一只野猫, 觉得它也很可怜,只好又带回了家。
第三只、第四只……附近的 野猫好像都被她遇到了。
很快,她家变成了猫窝。她一边在家养猫,一边怨气冲天,觉得自己的生活被这些猫给毁了。
可要扔下这些野猫,又于心不忍。于是,她就成了猫奴。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善心,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都应该有边界。
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警惕好心突破了边界,最终损害彼此的关系。
和“都是你的错”对应的责任混淆,叫“都是我的错”
“都是我的错”
是要求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逃避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的责任
它的攻击是向内的,指向自己的, 引发的情绪是内疚、自责和抑郁。
“都是我的错”是被三角化的人经常会产生的典型心理。
他们 没有办法解决别人的矛盾,就把别人的矛盾变成自己的问题,以 此告诉自己,我是有办法的,只是我没做好而已。
“都是你的错”
是我们想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承担我们不该承担的责任, 令自己生活在不必要的内疚当中。
它的攻击是向外的,指向别人的,引发的情绪是愤怒。
在心理咨询里,边界是一个挺重要的词
它的意思是: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
缺乏边界感的原因就在于
我们宁可忍受内疚和自责,也不想承认,在一 段重要的关系中,我们居然是无能为力的。#重点
相比内疚和自责,无力感更让人难以忍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