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的“大道”思想

《道德经》的“大道”思想

作者: 冰炎道医辟谷养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2-11 12:30 被阅读12次
《道德经》的“大道”思想

一、不可说的“道”

《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究竟什么是道??究竟道说的是什么?

兖竟谁对谁错??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视角、层次、高度、目的、立足点不同,结论就不同,都有它对的地方。就像六个瞎子摸象,每人都摸到一点。摸到耳朵的说象像扇子。摸到腿的说象像柱子。摸到身子的说象像一面墙。摸到尾巴的说象像绳子。摸到鼻子的说象像管子。摸到牙的说象像萝卜。都说自己是对的,都指责别人不对。他们谁对谁错??他们六个,是谁也说服不了其他人的。只有明眼人看到全象,才知道他们六人,都是又对又不对。人所讲的客观世界都不是客观世界本身,而都是人所认识的客观世界,因此都是有误差的、并且永远是有误差的。道的内涵广大无限,含义丰富。从“道”中,君主看到了天下,医家看到生命的奥秘。“道”就是神,“德”就是形。

二、以道为尊,以智为害

《道德经》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理解《道德经》,必须“载营魄抱一”,必须“专气致柔”,必须“涤除玄览”,这是第一层,用道家的传统说法,就是必须修炼,必须实证。第二层,必须“无为”,必须“为雌”,必须“无知”,才能爱民洽国,才能天门开阖,才能明白四达。自己没有修,没有证,是不能真正解老的。

老子非常重视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真正做到法自然,就是天人合一,真正天人合一的时候,人就无须作为了,那就真正地无为了,而这种符合自然的作为,是无所不为的。所以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老子反复说,“智慧出,有大伪”;“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虽智大迷,是谓妙要”;“道常无名”;“道常无为";?又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攒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可见老子是严格区分智与道的,智在则道无,弃智则道出,智为道障。道为尊,智为害。

总之,老子的学问,就是玄学。玄学是母学,是收敛的学问,是针对发散的、分科的科学而言的。收敛的要素,就是求同,玄就是同,玄学就是求同。首先是求天人合一,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次,人的认知有智与慧两个部分,必须求智与慧的和谐。收敛的结果必定归根。天与慧,都是初、都是根,所以又要复命。老子说,“知和日常,知常日明”,又说“复命日常,知常日明”。知和与复命,是玄学的根本,这就是众妙之。

三、养生之道首在养神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是《道德经》第十章中的一段话。这段话也是我国养生家的养生圣经,几千年来指导无数追随此道者修为长寿。

《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对上面这段著名的养生圣经作如下解释:  营魄就是魂魄。人的生命依赖它才能够存在,所以应该好好地保养它。魂静了人的志就不乱,魄安了人就能长寿。人的生命就是形体与精神的统一,精神和形体统一了就能长寿。道家的养生之道主张形、神并举,但更重视养神。

四、神为形本

老子谈论生死的言论不多。但是他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存自己。“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老子发现,如果一个人如果太显露自己,就会遭到外界的损害。“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所以保存生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众人之所恶”。太注重自己的身体,反而有害。“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养生贵在于“啬”,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对于死亡,老子认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王弼解释“身没而道犹存”,盖人与道同体,才可不朽。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对于生死,庄子做了详细而深刻地论述。他认为,生、死都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对于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顺其自然。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他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他说:“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成玄英疏日:“夫处生而言,即以生为得;?若据死而语,便以生为丧。”

可见,以生观死,则死为死;?但以死观生,生者也是死。即生死是相对的。何况从另一方面讲,死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也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乎?"?当人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待生死时,死生的界限也就消失了。“彼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肭馈痈,夫若然者又恶知死生先后之所在?”“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者,吾与之为友。”“明乎坦途,故生而不悦,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死生为昼夜。”“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所以他主张齐生死。无论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后来郭象亦认为,对于生死,要顺其自然。他认为死生都是“命”。“其有昼夜之常,天之道也。故知死生者命之极,非妄然也,若夜且耳,奚所系哉?",“夫死生昼夜,人天常道,未始非我,何所系哉!”,“死与生,皆命也。无善则死,有善则生,不独善也。故若以吾生为善乎??则吾死亦善也。”所以不应喜生而恶死。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智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能了解、认识别人的算作明智,能够认识自己的人才算高明。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克制自己的人才算是真正拥有实力。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力行的人才是有志的。不违反规律的人就能长久,形体虽然腐朽可是精神却能永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老子在本章中讲的是生命本质意义的问题,主张既要知人、胜人,更要做到自知、自胜。他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饱满的精神风貌。这是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对现代人跨越时空的教海,只做到有自知之明是不够的,还要知己知彼;?战胜别人可能是一种胜利,但真正的敌人却是自已,战胜自己才是伟大的。但就这一点而言,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这些都涉及到一个自身修养提高的问题。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如何在这种激烈竞争环境下生存,那就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同时老子在本章中还提到一个人的寿命与精神永存的辨证概念。每个人都想长寿,但无论是秦皇汉武还是现代高科技都无法实现,而精神则是可以永存的,先秦诸子的思想不就代代相传至今仍生生不息吗??即便你能活上儿百岁,但那只是一具躯壳,又有什么意义呢?

五、无为才能有为

正因为老子如此珍视生命,他才在追名逐利与修身养性之间选择了后者,主张在名利场中“无为”,在修道上“无不为”。

所以他说,明了了“道”的人好像迟钝了,正在修道的人好像倒退了,即“明道若昧,进道若退”。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说,把无为当作作为,把无事当作做事,把无味当作滋味。

他认为,在一方面失去了,在另一方面就会有所收获;?反之亦然:“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他举修道作例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无不为”。这是说,做学问要追求知识的增加,而修道则要减少各种俗务,减少又减少以至于无所作为,在俗务上无所作为了,却会在修道上大有作为。

只有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一这就是老子“无为无不为”的辩证法。

这些思想到唐代高道司马承祯那里,发展成“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秦定、得道”等八环节。其中的“断缘、收心、简事"?是俗务上的无为,而其他几个环节则是修道上的有为,依然是无为与无不为的结合。

六、静能统躁

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的主宰。又说清静是养生的根本:“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是说,呼吸应该调整得象婴儿一样柔和。

又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意思是,要调整呼吸使其达到深、细、匀、长的地步。

对呼吸进行有意识的调整,既可以集中精神,达到一心不乱,又可以增强肺腑的机能,这对养生的确是有益的。

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是指意守下丹田即脐下一寸三分之处。因为这个地方处在肾区,肾为先天之本,元气汇聚之处,脑髓脊髓产生之源,所以后来的修炼家都很重视这个地方。道家女丹功的“断白虎”修法和藏密的“拙火定”修法都是返观、内视和意守这个地方。

七、上医与下医

老子当然清楚,他关于“道”的思想与方法,在非求名即求利的社会中不但很难去运用,而且很难被理解,所以他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就是说,上等根器的人听到了,会勤奋修习;?中等根器的人听到了,也会去修习,但坚持不了多久;?下等根器的人听到了,非但不去修习,还会大加嘲笑,如果“道”不被嘲笑,那就不是珍贵的“道”了。

天地间有一样东西,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却很少注意到它的存在;?当失去它的时候,却会导致窒息,它就是空气。还有一样东西,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却并没有感觉到格外的快乐;?当失去它的时候,却会感觉到十分痛苦,它就是健康。正是因为,人们在健康没有出现问题时,往往意识不到它的重要,所以,很少有人步入顺境中修道、健康时养生的窄门。而恰恰是那些进这扇窄门的人,才是有远见的。正如《圣经·马太福音》?中所说:“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生死问题是一个与人的一生相始终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吸引古往今来无数哲人智者苦苦思索的迷人的哲学问题。人生在世,一方面要追求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又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是一个很难解决的矛盾和困惑。正是这一现实感极强的矛盾和困感,迫使人们不断地追思和探求各种解决的办法,以摆脱生死难题的困扰。

《道德经》的“大道”思想

相关文章

  • 《道德经》的“大道”思想

    一、不可说的“道” 《道德经》开篇即说:“道可道,非常道”。究竟什么是道??究竟道说的是什么? 兖竟谁对谁错??仁...

  • 大道至简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这句话源自于老子的《道德经》 也是大学学者对道德经的思想内涵的概括, 意思是说:“...

  • 第一性原理:用极简态度回归本源

    道学学者对《道德经》思想内涵的的概括有一句名为“大道至简,知易行难”,释义大致为大道理(指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是...

  • 大道合乎自然 ——《道德经》简介(作业6)

    大道合乎自然 ——《道德经》简介 ...

  • 光而不耀

    因为《道德经》扩展到《道德经说什么》再延伸到《大道至简》,能看到不同的作者从各个角度来讲解道德经。 《大道至简》从...

  • 《道德经》学习第六十六天

    今日学习《道德经》天下篇的第18章“大道废,有仁义”。这一章的思想,还是推崇道德、自然。人与人之间要和,提倡自然纯...

  • 《道德经》中的智慧之18:见果识因

    《道德经》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道德经》之解字 大道...

  • 道德经53背道而驰

    《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背道而驰 道德经学用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yǐ )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

  • 读书笔记|《大道至简》

    读完《大道至简》,怎么说呢,读完后还是晕晕乎乎,似懂非懂。这本书已经不完全是讲解《道德经》,而是把整个道家思想分角...

  • 道可道非常道,为什么道德经可流芳百世?

    读道德经有感: 道的原始是空无,我们要想体验大道就必须抛却所有的杂念,将自己回复到毫无思想意识的婴儿时代,达到一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的“大道”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mk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