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简直如影随形,太难了,为了克服自己的拖延症,专门去看了简·博克、莱诺拉·袁这两位心理学博士和心理咨询师所著的《拖延心理学》,看完直呼“内行”。先来看看让你摆脱不了的拖延怪圈吧!
前方高能!
这就是你一直走不出的拖延怪圈……
一、为什么一直走不出拖延的怪圈?
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
1、 完美主义:恐惧失败
必须做到完美,如果不完美宁可不做。
好比很多人励志学英语、励志减肥,每次都会陷入拖延症的怪圈,5年过了,英语依然没学好,身材依然老样子。
原因就在于,害怕学英语后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害怕减肥后的自己并不是个帅哥或美女。如果一直不行动起码还有个理由“如果我能xxxxxxx就能xxxxxxxx了”,而如果行动了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将会难以承受。
就像那些狗血言情剧一样,一直不问一直误会,就是因为害怕问出口会得到自己不要的结果啊。
例如:
为什么没考上研?因为拖延症发作没看书。
为什么减肥总是失败?因为拖延症发作一直没去健身。
你看,只要有拖延症在,我们就可以就不用面对这样的画面了:
为什么没考上研?因为智商不高,学不好。
为什么减肥总是失败?因为减肥不等于整容,还是丑。
我们甚至可以自己一个幻想:只要不做,自己就是出色的、不可限量的。比如佛系青年,为什么那么佛?是真的佛吗?还是潜意识里害怕失败害怕自己不如别人?
由此可见,拖延症是我们的保护符啊
2、 自卑情节:恐惧成功
怎么可能会有人恐惧成功呢?
别说,很多人都会恐惧成功,只不过他们一直没意识到自己在恐惧成功。
恐惧成功带来的改变,恐惧成功后不能再次成功,也恐惧成功后有人受到伤害,更恐惧成功后不能受到大家的喜爱……人们一直拖延,就是害怕行动后出现自己不能接受的结果。
据说,很多人的拖延早期都是发生在学校里,你可以回忆下自己最早的拖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反正我是从高一开始的。
二、拖延症就没救了吗?
当然有救啦!
1、首先,你要改变固定心态。
固定心态的人认为,智力和才能是与生俱来的,是固定不变的。
拖延症患者都有这样的一套逻辑: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1.我做的事情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
2.我的能力水平决定了我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也就是说,能力越强,我的自我价值感越高;
3.我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个人价值。
一件事做不做的好,已经不仅仅是这件事的问题了,而直接成为衡量我个人价值和个人能力的标尺。
然而实际上: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一个人学习不好,就代表这个人不好吗?并不能对吧?很多学习不好的人后来都展现了其他优秀才能,比如赚钱对吧。
一个人很丑就代表这个人的能力有问题吗?并不能,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虽然很丑,但很善良。(我真的很喜欢卡西莫多)
所以,快扔掉你的固定心态吧!
2、其次,让自己拥有成长心态
与固定心态相反的就是成长心态: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努力工作,你可以变得更聪明、更优秀。
我们也许某件事没做好,但随着成长学习,我们可以让自己更聪明更擅长某件事。
三、改掉拖延症,具体怎么操作?
1、 列清单:把要做的事情列出来,不要超过5项。
2、 定时间:把想做的事固定在每天或每周具体时间来做,可以是上午10点,也可以是“吃过晚饭放下筷子”这个动作后。
3、1分钟:制定计划的时候,从小目标开始,比如每天“锻炼1分钟”,或每天“做1个俯卧撑”。
4、强化强项:不要和不擅长的事死磕,否则你会感到挫败;要在你的强项上下功夫,让强项更强。如果你不擅长沟通,就不要把自己搞成八面玲珑,学会与擅长此事的伙伴一起工作,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
所以,还等什么呢,现在就拿出纸和笔,写下你想做的事吧。
ps:如果下周我没有更新的话,那就说明《拖延心理学》这本书对我没有用。
网友评论